與2009年上半年推崇新能源的態勢相反,2009年8月26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了風電、太陽能、多晶硅等新能源業出現重復建設傾向和產能過剩問題,強調產能過剩行業不得放寬審批。目前新能源項目的審批、貸款等開始緊縮。
新能源發展中的確有一哄而起的傾向,但更多的是投資商、媒體以及新能源領域外的部分人士對新能源發展的實際情況和長遠發展趨勢了解不夠造成的。因此,我們需要對國務院常務會議精神有正確的解讀,為尚在培育期的新能源產業創造健康有序的發展環境。
發展新能源不能一蹴而就 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
國家在發展新能源問題上的態度是一致的,從2005年頒布的《可再生能源法》到2009年5月召開的中央財政支持新能源和節能減排工作會議,都充分認識到發展新能源的艱巨性和長期性。《可再生能源法》把發展可再生能源作為改善能源結構、保障能源安全、保護環境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戰略舉措。2009年5月,中央進一步明確,要把新能源打造成新興的戰略性產業。然而,奧巴馬的能源新政在世界范圍內吹起一個新能源浪潮,把新能源鼓吹為引領經濟走出危機和新一輪經濟起飛的引擎,導致了投資者和媒體對新能源的追捧。一時間,在風險投資、銀行和股市的推動下,新能源成為造富運動的推手。我國20多個省份、100多個城市打造新能源騰飛計劃。一方面是大家急于擺脫經濟危機的困局,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另一方面是大家對新能源發展任務的艱巨性、長期性認識不足,忽視了新能源發展的困難和障礙。非常簡單的統計數據就能說明目前新能源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及短期內能夠創造的價值:非水電的新能源短期內在整個能源中的比例還很小,目前全球范圍內不到3%,在我國還不到1%,即使年年翻番的增長,總量也還是很小,根本無法獨力支撐全球擺脫經濟危局。因此,對于發展新能源應保持清醒的頭腦,深入了解產業,避免受片面吹捧和炒作的影響。
有一點是明確的,發展新能源是大勢所趨,發展中的陣痛也是不可避免的。因此需要樹立堅定的信念、持之以恒的決心、實事求是的態度和腳踏實地的務實精神,把新能源產業發展作為改善能源消費結構、保障能源供應安全和應對氣候變化的戰略任務,一步一個腳印地做實做好,而不是一哄而起、一蹴而就,造成一種“過熱”的假象。
新能源發展任重道遠 宏觀上不可能過熱
為了認真分析新能源的發展前景,國家發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和中國工程院先后發布研究報告認為,到2020年、2030年和2050年,我國不包括水電的新能源在整個能源消費中的比例大體上在5%、15%和20%上下,到2050年才能達到歐盟提出的2020年實現20%的目標。
巴厘路線圖和哥本哈根談判的目標,對我國的期望很高,壓力很大。2009年7月初的八國峰會提出了2050年將全球升溫不超過兩度作為哥本哈根談判的基礎,因此2030年全球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不得超過450ppm的科學界定成為各方討價還價的依據。因為2020年、2030年和2050年,全球排放總量上限分別可能是300、250和200億噸。而2009年世界排放總量已經超過400億噸,其中美國和中國都在80億噸上下,各占20%左右。歐洲提出將其原來到2020年減排20%的目標提高到30%乃至40%,以換取我國提前承諾減排。美國國會通過的能源和氣候法案雖然提出了到2020年在2005年的基礎上減排17%的目標,但前提是中國等一些發展中大國也要減排。
我國的經濟還要發展,人口還在增加,能源消費還沒有達到頂峰,因此我國發展新能源的目標在溫室氣體減排的大勢之下還要進一步提高新能源的比例。按2030年達到歐盟的目標,2050年與世界同步的要求,我國新能源的比例需要每年增加1個百分點。任務之艱巨、困難之大可想而之。2008年雖然風電增速100%,但當年裝機量只有630萬千瓦,只占全國當年裝機量的7%,累計裝機量也只有1200萬千瓦,占全國裝機容量的1.5%左右,即使實現了國內專家們呼吁的2020年達到1.5億千瓦,屆時也只占全國發電裝機的10%左右,還不及德國、西班牙目前的比例水平。光伏發電的國內市場更是剛剛起步,總裝機容量不到全球總容量的0.02%。這與我國巨大的光伏發電發展潛力是不匹配的。所以從宏觀上考慮,新能源的發展空間巨大,在較長的時期內,無“過熱”之虞。
新能源發展過熱尚未構成事實 發展還有較大空間
在《可再生能源法》和《可再生能源中長期發展規劃》的推動下,我國新能源呈現了快速發展的局面,風電方面涌現了金風科技、華銳風電、東方汽輪機、南高齒、惠騰和中復聯眾等一批整機和零部件龍頭企業,生產能力已接近1000萬千瓦,不僅能滿足國內市場發展的需要,還可以少量出口。太陽能光伏發電產業也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太陽電池生產量已由2005年的不足100兆瓦達到了2008年的2500兆瓦,4年增長了25倍,且已有10多家光伏產品制造企業在海內外上市。光伏行業在2008年世界排名前10名的企業中,有5家我國企業。我國號稱開發多晶硅的企業有40多家,號稱產能20多萬噸,發展形勢的確喜人。
但從另一個方面考慮,產能不意味著產量。2008年我國雖然有70多家整機制造商,但是所有國產品牌的風機企業總的產量約為500萬千瓦,還不及維斯塔斯(2008年產量約為560萬千瓦)和GE(2008年約為550萬千瓦)等國外主要品牌1家的產量。2008年風電裝機630萬千瓦,2009年上半年完成吊裝450萬千瓦,估計全年接近1000萬千瓦,風機產銷基本平衡。產能不好計算,但是產量和市場需要量可以基本平衡。再者,我國2008年生產光伏電池所需要的多晶硅4萬多噸,國內的實際產量只有5000多噸,占消費量的12.5%。2009年滿打滿算國內多晶硅的產量也不會超多1.5萬噸,而消費量估計達到6萬噸左右,也只占國內消費量的25%左右,實在談不上“過熱”。但是我們的企業喜歡夸大自己的產量和產能,2008年國外最大企業的多晶硅產量也沒有超過2萬噸,而我國的企業動輒就以數萬噸登上新聞頭條,給政府部門造成了“過熱”的假象。不論是風電還是多晶硅,“過熱”都還是虛火、發燒,還沒有形成真正的產能和產量過剩、產品積壓局面。對于光伏電池而言,2008年我國光伏電池產量已經超過200萬千瓦,國內市場4萬千瓦左右,只占產量的2%,所以產能不是過剩,急需的是開辟國內市場。
能源產業具有天然壟斷的特性 警惕重復建設
眾所周知,經濟發展和人類生存所需要的能源服務產品相對單一和簡單,即動力和熱量,表現為電力、熱力和液體燃料,這些產品及生產這些產品的裝備的生產都具有天然壟斷的特性。生產40億噸石油的大公司不過幾十家,供應終端油品消費的企業不過10多家。而電力供應則更加壟斷,我國8億千瓦的電力供應本可以1家來完成,卻硬劃分成兩家,接近5億噸的石油供應也是通過主要的兩家企業完成的。相對分散的發電裝備制造業也是由少數公司壟斷著,除了中國的3大動力企業外,不外乎是GE、西門子、阿爾斯通、三菱重工、西屋等壟斷企業。新能源裝備的生產一開始就表現出其高度壟斷性,前10名的風電裝備供應商占據了市場供應量的90%,相對分散的光伏發電制造業的前15名供應商也占據了市場的65%。因此,企業和投資商都需要了解,新能源產品是具有壟斷性的,不適合過于分散的發展,遍地開花的重復建設方式是不可取的,這是社會和投資界需要認真分析的。
實事求是宣傳 使新能源發展步入正確軌道
在新能源發展初期,企業和媒體大力鼓吹新能源發展是正確的。目前新能源的發展已經深入人心,沒有人懷疑新能源的重要性了,但是繼續鼓吹和利用炒作吸引大眾視線就過時了。例如,發展風電和光伏發電需要有合理的電價,從而形成可持續的市場。為此各個方面都做了努力,但企業的非理性發展與宣傳導致風電的固定電價4~5年后才逐漸形成。目前光伏發電又是重蹈覆轍,政府已經明確的發出了價格信號,但敦煌特許權招標的超低價以及所謂的“洛陽宣言”又給光電固定電價的形成蒙上了陰影。在美國提出的第一太陽能的影響下,國內一部分企業,甚至提出了光電發展超越煤電,2020年達到每千瓦時0.3元的不切實際的口號。這種頭腦發熱的宣傳使得社會覺得新能源發展太容易、太賺錢,導致各種社會資源盲目進入新能源行業,形成目前過度競爭的局面。
新能源發展面臨的新問題需要企業實事求是一步一個腳印地把新能源作為一個事業做好。媒體也是如此。新能源還是幼兒,至多是一個需要全社會呵護的兒童,還不是挑大梁的青壯年,經不起風雨。新能源是一個新興的戰略性產業,媒體可以鼓勵、批評,乃至呵斥,但是目的只能有一個,就是幫助它成長和發展。因為我國改善能源結構、應對氣候變化,離不開新能源的發展。
還是那句老話,新能源發展潛力巨大、前景廣闊,但是技術和產業的發展方面還存在諸多障礙,任重而道遠,需要政府的積極扶持,需要產業、研究機構等社會各界持之以恒的努力,切忌一蹴而就、一哄而起,因為一哄而起意味著一哄而散,這是我們最不愿意看到的。
(文/李俊峰 馬玲娟 李俊峰系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副理事長;馬玲娟系能源效率和可再生能源伙伴計劃東亞秘書處執行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