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橹最新亚洲地址在线播放/狠狠色 综合色区/极品丝袜高跟91极品系列/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

天天潔環保網
 
“再制造”正向我們走來
 
來源:中國電子廢料網        發稿時間:2010-02-05 10:36:32        發稿編輯:幻境

  再制造,聽起來有點耳熟?那什么是再制造,再制造后的產品質量怎樣?能超過新品嗎?您也許心存疑慮。

  再制造這個名詞也許有些新,但對于由中國資源綜合利用協會主辦的“2009’中國汽車零部件再制造技術交流與

  應用研討會”來說,大家一點都不陌生。在這次會議上,與會嘉賓對汽車零部件再制造的政策扶持、產業規劃、

  再制造技術和設備的新發展作了充分的交流。

  其實,再制造對于業內的人來講,含義是比較明確的。這里并沒有把回收、修理看作再制造。回收不同于再

  制造,因為回收的產品可靠性無法保證,而再制造是最有效的回收方式。修理也不是再制造,雖然修理后的產品

  具有一定的使用性能,但被修理的零件失效或性能損失的根本原因不一定被發現,而且修理后的產品性能也不一

  定能達到新產品的水平。

  再制造就是對不能繼續使用,生命周期終結的產品進行修復從而達到與新產品一樣的使用狀態的過程。一件

  再制造的產品通常具備以下條件:其主要部件來自使用過的產品,使用過的產品被拆解后每個零部件的工作狀況

  都能夠被有效的評估,每個零部件應經過清洗確保無銹蝕,所有丟失、損壞或磨損超標的有缺陷零件必須被修復

  或由新件(或經再制造后的合格零件)替換。最高水平的再制造是以完全按照原始設備產品技術要求進行的再生

  產,通過對使用過的零件進行翻新,如機械加工,重新處理或其他必要的加工方式使零件恢復到與新件類似的狀

  態,對產品進行重新裝配并經測試確認其達到與新產品類似的性能。

  再制造 : “兩型社會” “五六七”

  提到再制造,不能不提到中國工程院徐濱士院士。徐院士是我國表面工程學科和再制造工程學科的倡導者和

  開拓者之一。他帶領的裝備再制造技術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的團隊在再制造的理論和技術方面創立了再制造理論

  體系,突破了多項急需關鍵技術,解決了不少重大難題,取得了巨大成就,有力推動了再制造在中國的發展。

  徐院士認為,再制造是以產品全壽命周期理論為指導,以實現廢舊產品性能提升為目標,以優質、高效、節能、

  節材、環保為準則,以先進技術和產業化生產為手段,進行修復、改造廢舊產品的一系列技術措施或工程活動的

  總稱。簡言之,再制造是廢舊產品高技術修復、改造的產業化。

  在徐院士看來,再制造的重要特征是:再制造后的產品質量和性能不低于新品,有些還超過新品,成本只是

  新品的50%,節能60%,節材70%,對環境的不良影響顯著降低,有力促進了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建設

  。上述特征可概括為:“兩型社會”、“五六七”。

  國外再制造業主要采用換件修理法或尺寸修理法。換件修理法是將損傷零件整體更換為新品零件;尺寸修理法是

  將失配的零件表面尺寸加工修復到可以配合的范圍,如缸套-活塞環磨損失效后,通過鏜缸的方法恢復缸套的尺

  寸精度,再配以大尺寸的活塞環以完成再制造。中國的再制造技術具有鮮明的特色。中國的再制造以先進的表面

  工程技術為支撐,不僅準確恢復尺寸,而且顯著提升性能,最重要的是資源利用率高,能源消耗少,具有顯著的

  節能減排特色。

  再制造的本質是修復,但它不是簡單的修復。再制造的內核是采用制造業的模式搞維修,是一種高技術含量

  的修復過程,而且是一種產業化的修復。再制造既屬于維修,是綠色維修發展的高級階段;又屬于制造,是先進

  制造的新形式。

  行星框架是某型重載車輛轉向機構重要的薄壁零件,易于磨損失效。上世紀六十年代時,由于堆焊修復會變

  形,技術條件規定需要大修的行星框架必須報廢。進入八十年代,采用最新出現的等離子噴涂技術完成了行星

  框架的再制造,經6輛車輛的實車考核,再制造的行星框架使用壽命達到新品的3倍,成本為新品的1/10,材料消

  耗為1/100。

  再制造:發展起來總是有些難

  我國再制造產業起步較晚,發展緩慢,仍處于起步探索階段,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隨著可持續

  發展戰略的確定和建立“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部署,再制造產業發展才逐漸開始得到我國政府和學

  界的重視。2009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循環經濟促進法》第四十條明確規定:國家支持企業開

  展機動車零部件、工程機械、機床等產品的再制造和輪胎翻新。銷售的再制造

  產品和翻新產品的質量必須符合國家規定的標準,并在顯著位置標識為再制造產品或者翻新產品。該法確定了再

  制造產品的合法性,促進了再制造產業的發展。

  但再制造產業的發展依然面臨諸多問題。首先,《中華人民共和國循環經濟促進法》更像是一個經濟發展扶

  持和引導政策法案,對于再制造產業發展的規定還較為籠統。例如,“國家支持”但是沒有規定具體的途徑或者

  方式。用于銷售的再制造產品和翻新產品的質量必須符合國家規定的標準,而目前“國家規定的標準”以及再制

  造產品的回收、市場準入和監管辦法方面的規范和標準缺失。《中華人民共和國循環經濟促進法》中對激勵措施

  作了一定規定,但目前還沒有針對再制造產業的具體政策。

  其次,現有試點分布零散、面臨諸多限制,難以形成產業規模效應。一套完整的再制造產業體系包括從技術

  標準、生產工藝、加工設備、廢舊產品回收、產品銷售和售后服務等各個方面。2008年3月國家發改委出臺了《

  汽車零部件再制造試點管理辦法》,確定了14家企業開展汽車零部件再制造試點工作,使得汽車零部件再制造有

  了一定得發展,但是其他裝備產業,如工程機械等領域的再制造工作卻沒有任何規定。該辦法對汽車零部件再制

  造企業規定了諸多限制,如不得從報廢汽車拆解企業收購“五大總成”進行再制造,不得直接向社會零售市場銷

  售等等。再者,各個試點分散在各個不同區域,集中在汽車零部件某一個行業,相應的技術標準、廢舊產品回收

  、銷售體系等方面存在大量空白。產業體系難以形成,規模效應難以達到。

  第三,宣傳引導不夠,社會認識不到位,限制了再制造產業的發展。從企業來說,相當一批企業對再制造持懷疑

  態度,認為再制造不是大企業應該從事的業務。他們理解的再制造就是維修,擔心給用戶帶來以舊充新的印象,

  擔心再制造產品沖擊新產品的利潤空間,缺乏發展再制造產業的積極性。而且,目前我國再制造的理念還沒有普

  及,汽車再制造試點企業生產的產品只在售后服務系統使用,還沒有推入市場流通,普通消費者大都沒有接觸過

  再制造產品,大部分消費者對再制造產品存在誤解,認為再制造產品不如新品,不愿意使用再制造產品。

  再制造產品:生命力在何方

  對于再制造產品,有人愿意使用、有人不愿意,都有一定理由。關鍵要看再制造產品是什么。再制造給人的

  感覺就是“二手”,而“二手”就意味著缺乏標準,沒有保障。

  對于有些產品,沒有必要對其再制造。比如數碼信息產品,更新換代很快,而且新產品價格便宜功能強大。

  再制造就沒有多大市場。二手的筆記本電腦除非價格極其便宜,否則無人敢買,而且購買的人要足夠專業,一不

  小心就墜入陷阱。

  有些再制造產品,涉及到人身安全,也是很多人不愿意輕易使用的。例如家庭小汽車,他們不明白你再制造

  了什么地方,不敢拿自己的身家性命開玩笑。

  有些再制造產品,如機械裝備,人們就要考綜合慮成本和性能,然后作出判斷。如何價格合適,一般可以接

  受,但要求來路正,信得過。

  再制造產品,行業強制規范了的,在一定的范圍內能夠得到行業和客戶高度認可。但不容忽視的是,一些行

  業的再制造市場相對混亂。例如,我國工程機械市場的產品構成大致可以分為新品、二手機、“翻新”機和再制

  造產品4種類型。嚴格意義上講,翻新機可以被視為再制造產品,所以將其單獨歸類。由于目前我國翻新機產品

  魚龍混雜,市場秩序并不規范,例如僅天津外環線上就分布著數十家主要從事“化妝”性質的翻新店。 可以說

  ,在目前的翻新機市場,既沒有統一的技術標準,也沒有規范的售后質量保障措施,取而代之的是既有“正規軍

  ”的“細致運作”,又有“夫妻店”的“忙碌于野”。這里的再制造產品,令人真假難辨。業內專家建議,對于

  業務量相當可觀的翻新機市場而言,切實加強市場監管,不僅有利于其自身的正常運營,而且對再制造產業發展

  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汽車零部件再制造:開始上路

  在“2009中國汽車零部件再制造技術交流與應用國際研討會”研討會上,汽車零部件再制造的扶持政策、產業規劃是眾多嘉賓關注的熱門話題。從再制造行業的發展來看,汽車零件的再制造已經有些雛形,前方的路雖然還不清晰,但已經在路上了。汽車零部件再制造的發展,與政策推動密不可分。

  2005年11月,國家發改委等6部委聯合頒布的“關于組織開展循環經濟試點(第一批)工作的通知”公布了包括7個重點行業、4個重點領域、13個產業園區和10個省市的42個循環經濟示范試點名單。其中再制造被列為4個重點領域之一,我國發動機再制造企業“濟南復強動力有限公司”被列為再制造重點領域中的試點單位。2006年4月,時任國務院副總理曾培炎在發改委上報的《關于汽車零部件再制造產業發展及有關對策措施建議的報告》上批示:“同意以汽車零部件為再制造產業試點,探索經驗,研發技術。同時要考慮定時修訂有關法律法規”。

  2008年3月,發改委啟動了由一汽、二汽、上汽、重汽等14家企業組成的全國第一批汽車零部件再制造產業試點工作。試點將通過兩三年時間,探索推進汽車零部件再制造產業發展的政策、管理制度和監管體系等。

  在汽車發動機再制造領域,國內建廠時間較長的再制造企業有中國重汽濟南復強動力有限公司、上海大眾汽車有限公司動力分廠。近三年來再制造企業如雨后春筍。僅2008年一年,在機械產品領域,就有近30家再制造企業掛牌,如二汽康明斯發動機再制造公司、廣西玉柴發動機再制造公司等。在總裝備部的支持下,在某軍工廠建成了我軍首條汽車發動機再制造生產線。

  從企業現狀看,我國第一家汽車零部件再制造企業是現在的江蘇柏科(常熟)電機有限公司,成立于1986年,辦廠于深圳蛇口,再制造汽車發電機和啟動機。

  在試點前有6家汽車零部件再制造企業。2008年3月國家批準了一汽集團等14家汽車零部件再制造試點企業,東風、上汽、奇瑞、江淮等整車企業也在試點行列。在試點期間,國家對汽車零部件再制造企業實行資質管理。

  當前試點企業都具有一定規模,推行試點前再制造產品有發動機、變速器、發電機和啟動機,在試點期間國家規定的再制造產品增加了轉向機,同時規定不允許再制造安全氣囊系統、安全帶系統和排氣后處理系統。目前再制造產值10億元,到2010年產能將達到:再制造發動機10.5萬臺、再制造變速器6萬臺、再制造發電機51萬臺、再制造啟動機51萬臺、到2010年預計產值達到25億元,再制造已經開始初具規模。

  再制造產品:明天一定有

  再制造之所以能夠發展,有其廣闊時代背景,那就是全球范圍內的資源緊缺。為了緩解有限資源和過度消耗之間的矛盾,最大限度地利用廢舊產品的剩余價值,20世紀90年代,美國從產業角度建立了3R體系,即再利用(Reuse)、再循環(Recycle)、再制造(Remanufacture);日本從環境保護的角度也建立了3R體系:減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環(Recycle)。中國在總結世界各國經驗的基礎上,創造性地提出具有中國特色的4R體系,即減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環(Recycle)、再制造(Remanufacture)。中國的再制造以先進的表面工程技術為支撐,不僅準確恢復尺寸,而且顯著提升性能,最重要的是資源利用率高,能源消耗少,具有顯著的節能減排特色。

  再制造作為一個新興產業,不僅能夠提升傳統產業的競爭力,而且還能提供大量的就業機會。實踐已經證明,發展再制造產業具有顯著的經濟效益、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是發展循環經濟、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重要途徑。然而,再制造畢竟是一個新生的事物,對于社會經濟活動的影響是不可低估的。它將對當前傳統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帶來一場變革。鼓勵再制造的發展也是系統工程,既需要在理念與關鍵技術方面創新發展,更需要國家政策的保護和社會各行業的支持,適時出臺、修訂和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制定相關行業標準,明確制造商、消費者相關義務與責任,加強宣傳和正確引導。

  在美國、加拿大、歐盟等發達國家,廢舊機電產品再制造已有幾十年的發展歷史。從技術標準、生產工藝、加工設備到廢舊產品回收,再制造產品銷售和售后服務等方面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產業體系。近年來中國一些科研單位和企業積極開展再制造方面的實踐,已基本掌握了再制造基礎理論和關鍵技術。如上海大眾、中國重汽濟南復強動力有限公司等企業在開展汽車發動機再制造方面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果。在有關部門的支持下,再制造行業這些年受到的關注越來越多,涉及的行業也越來越多,發展環境不斷改善,從業隊伍不斷壯大。

  隨著循環經濟綠色發展的理念深入人心,我們相信,未來幾年再制造肯定能夠在各個領域得到快速發展。再

  制造產品明天一定有,再制造行業的明天會更加美好。(文/范官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