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著這樣的問題,
混裝混運現象猶存
“我家所在的小區垃圾桶特別‘奇葩’,擺放了兩個灰色的其他垃圾桶和一個藍色的可回收垃圾桶,根本沒有廚余垃圾桶,讓人哭笑不得。”市民藍女士向記者反饋。
其實,在《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中早有規定,小區應在公共區域成組設置廚余垃圾、其他垃圾兩類收集容器,至少在一處設置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收集容器。而據記者調查發現,目前仍有多個小區的垃圾桶未按規定配置,部分小區存在廚余垃圾桶數量不足的問題,而這也加劇了垃圾的混裝混運。
廚余垃圾桶數量不足導致不少居民在對廚余垃圾的分類上并沒有按照標準執行。藍女士告訴記者:“幾乎沒有居民將單獨的廚余垃圾分離出來的,有時混合著酒瓶子、外賣餐盒、西瓜皮、剩飯的垃圾袋,被統一扔進了其他垃圾的垃圾桶,這讓后期垃圾分類工作量更大了。”
日前,混裝混運這一問題得到了廣泛關注。記者從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員會了解到,北京市城管委、市城管執法局近日聯合印發《北京市廚余垃圾分類質量不合格不收運管理規定(暫行)》,明確表示,廚余垃圾分類質量不合格不收運。在交付廚余垃圾時明顯混有其他類別生活垃圾,或混有建筑垃圾、危險廢物、醫療廢物的,即判定為分類質量不合格。
成本提升誰來買單
除了“混裝混運”被關注外,一些社區推出“撤桶并站”的計劃,也引發市民熱議。
在國際生態經濟協會副會長李軍洋看來,這一舉措還有待改進。“有些社區規定的定時投放時間只有早晚兩個小時,造成垃圾在短時間內集中。而有些社區為了方便管理,撤掉一部分投放點,又造成垃圾在某些投放點集中。迅速集中的垃圾沒有得到及時的清理,在投放點形成大量堆積,會影響到社區環境和居民生活。”李軍洋表示,限時定點投放背后更嚴苛的問題是,垃圾清理工作需定時投放高效進行,這也意味著在高峰期需要更多的環衛工人到位,以及成本的提升,這也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此外,在規定以外的時間投放垃圾進行監督也是個問題。一位垃圾分類引導人員介紹說:“我們所在的街道辦垃圾投放點多,聘用了數十名引導員。但這只能保證部分投放點有人,很多投放點安排不到人,人不夠用。”
該引導人員表示,如果把監督時間擴大到全天,人力要增加三至四倍,垃圾分類指導的投入就會過高,延長現場監督時間存在很大困難。而在人員不夠的情況下,只能借助電子設備。但從調研情況來看,很多投放點并沒有監控設備。“監控設備到位和監控信息的后續處理,都需要成本投入,垃圾分類要到位,有關部門亟需解決成本問題。”
垃圾分類需多方合力、全民參與
值得注意的是,《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自去年7月1日起實行垃圾分類已有一年時間。今年上半年上海垃圾分類時效測評結果顯示,居民區分類達標率從施行前的15%提高到90%以上,單位分類達標率達到90%,垃圾分類取得了亮眼的成績。
多位專家表示,上海垃圾分類的有效實行,市民從一開始的態度不一到現在養成自覺分類的習慣,是社會各方合力的結果。北京也可以從上海垃圾分類的成功經驗中取經。
李軍洋說道,垃圾分類是一個系統工程,也是一項長期性的常態化的工作,僅僅依靠政府投入人力物力是遠遠不夠的,需要加大力度,特別是充分運用市場的力量,調動市場資源,廣泛采取垃圾分類成效評價積分制的辦法,解決目前垃圾分類投入過高的問題。
此外,他建議,還應加大社會各界特別是社會組織、公益組織的參與程度,由專業組織利用專業優勢和社會力量配合政府部門解決垃圾分類前期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另外,加大對居民入戶指導力度,以及對物業公司的培訓指導,在電視臺滾動播放相關公益廣告等,針對具體實施中出現的問題及時解決。同時采取一些具體措施,包括采購制作一些印有分類圖示的可降解垃圾袋,作為對分類正確住戶的獎勵,在垃圾收集現場贈送;推出物美價廉、統一顏色的塑料分類垃圾桶投放市場,鼓勵居民選購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