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垃圾回收也可以像購物一樣輕松有趣啊。”尼爾斯·蘭德科維斯特從1988年開始就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市的垃圾管理協會工作。他帶領記者開始了在瑞典的垃圾回收體驗之旅。
花了30年,
走了這么遠
一座城市的清潔,與市民自覺保護環境、合理處理生活垃圾的好習慣不無關系。從上世紀80年代起,瑞典政府花了一代人的時間培養垃圾分類的意識。一開始的五六年,大家也嫌麻煩,政府曾采取措施,設定監督員在垃圾收集中心監督,抓到未按規定分類的,就要進行罰款。
后來,政府和各環保組織在不遺余力地向大人普及垃圾分類知識的同時,想到“從娃娃抓起”,教育小學生們垃圾分類及循環利用的好處,再由孩子回家告訴大人,在言傳身教和互相監督中逐漸形成家庭傳統。為了方便市民辨識,垃圾管理部門還重新設計了垃圾桶的投放口形狀,如瓶罐垃圾桶設成圓孔狀,扔紙盒紙箱的垃圾桶設成扁平狀,這樣就大大減少了資源錯置的現象。
瑞典人家的垃圾桶大致分成四五格,分別盛放有機垃圾、金屬、玻璃、紙類等。社區垃圾收集站有許多不同顏色的容器,方便對號入座。此外,大綱之下還有細則。比如,有色玻璃和無色玻璃要分開,新聞紙(報紙)和其他紙張要分開,牛奶盒要沖洗干凈,指甲油、顏料、化學物品等要投放到專門收集點……如果對垃圾分類有任何問題,不知道該如何歸類,居民可以打電話到垃圾處理信息中心、或者上管理部門網站尋求答案。
尼爾斯介紹,斯德哥爾摩市內約有7.3萬個垃圾收集點,涵蓋了14座島上40萬戶住宅和別墅所產生的生活垃圾,每周由承包商派出的清運卡車收集一次。至于有害垃圾,有專車每晚在100個固定點巡回收集。
清運費用遵循按量計費的原則,即垃圾產生少,繳的錢就少。額度由市議會決定,業主承擔,住戶分攤。根據統計數據,一個瑞典人平均每年產生的生活垃圾約有480公斤。一般,一棟別墅每年繳費約合200—220歐元。
當然,住戶也可以選擇自己開車,把已經分類袋裝好的垃圾送到收集總站。相比專車收集,這樣做或許省不了太多錢,也沒有額外獎勵,但這顯然成為了一種“樂趣”。
記者看到,一對年輕夫妻駕車來到收集中心門口,將車停好,從后備箱中取出5大袋垃圾,放到收集站免費提供的小推車上。收集站好像一家大型超級市場,樹了許多藍色標牌,上面指出對應的垃圾投放口接納什么樣的垃圾,細則上還有更加詳細的說明。年輕夫婦只要推著小車找到對應投放點,把垃圾送入藍色箱子即可,輕松利落。整個收集站,沒有想象中的異味。
尼爾斯又帶我們走進垃圾站的一間小房間,里面有幾排“貨架”和櫥柜,分門別類地放著殺蟲劑噴霧罐、滅火器等廢棄物。“這是專門收集有害垃圾的,你只要把垃圾放到這里的柜臺,就可以走人。剩下的會有穿制服、戴手套的專人來處理。”
在斯德哥爾摩,一共有5個像這樣的大型收集站,幾乎每天開放。
另外,超市也在垃圾回收鏈條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根據“押金回收制度”,消費者將喝完飲料的易拉罐、塑料瓶和玻璃瓶投入超市自動回收機后,機器就會自動吐出收據,消費者按照收條上的數字到收銀臺兌換現金,每只易拉罐或玻璃瓶可從商場領取0.5—2瑞典克朗(1瑞典克朗約1.04元人民幣)。
化垃圾為能源
2005年,瑞典法律規定,填埋有機垃圾是非法的,所有有機垃圾都要通過生物技術處理變為堆肥、沼氣或混合肥料,或進行焚化。
瑞典環境保護機構高級顧問桑娜說:“如今垃圾變得越來越有價值,大家都爭著要呢。”瑞典的垃圾處理原則是最大限度地循環使用,最小限度地填埋,優先順序分別為減少垃圾的產生、重復利用、再循環、填埋。根據2009年統計數據,瑞典有48%的垃圾進行焚燒處理,35%回收再利用,14%作生化處理,1.4%非有機垃圾予以填埋(要繳稅),1%是有害垃圾。
焚燒處理產生的能源要么用來發電,要么賣給地區供暖系統。目前,瑞典共有30家城市固體垃圾焚化廠,其中16家是熱電聯產式,13家是鍋爐供熱式,可為81萬戶家庭供熱,為25萬個家庭供電,還有一家是為企業提供蒸汽。
瑞典政府于2006年制定“焚化稅”,即按照焚化廠的電能產量交稅,電能產量越高,交稅比例越低,目的是推廣熱電聯產式焚化爐,減少供熱式焚化爐,從而提高能量利用效率高。
記者曾在斯德哥爾摩看到一根高大的煙囪,排放出白色的霧氣。據介紹,這就是垃圾焚化廠的煙囪。桑娜告訴我們,“有些垃圾焚化廠離居民區才1公里左右”。
SYSAV廢棄物處理廠是瑞典南部最大的垃圾焚化廠,接收、回收并處理瑞典南部的家庭和企業的廢棄物。建廠之初,投資方花了差不多10年時間和附近居民溝通,并且拿出可行方案,才漸漸為當地人接受。
焚燒過程中,垃圾轉化為焚化爐底灰、煙道氣、粉塵顆粒和熱。SYSAV公司的1號、2號焚化爐建于1973年,煙道氣回收最初只采用一個簡單的過濾系統,用石灰除去其中的酸性物質。2005年,SYSAV公司安裝了多功能煙道氣清洗系統,可以分別去除氯化氫、二氧化硫、氫氟酸等污染物,嚴格確保煙道氣排入大氣時,空氣污染低于國家標準,還能同時回收余熱。所以現在人們看到的煙囪排放出來的白煙,主要成分是水蒸氣。煙道氣回收物可用于中和礦山廢料,并一起填埋。焚燒產生的能源,則可以賣給政府,或供應地區的家庭取暖,或轉換為電力。
現在SYSAV每年能“消化”55萬噸垃圾,胃口填不滿,還會從挪威“進口”垃圾。每年產生的能源可為7萬戶家庭供暖。數據顯示,2006年,該廠收入為7.14億瑞典克朗。
垃圾分類回收產生的另兩大資源是通過生化處理得到沼氣和堆肥。
在瑞典二代生態城區、馬爾默的西港區,住宅區中都有廚余垃圾處理器。住戶或者餐廳的食物殘渣通過廚余垃圾粉碎機處理制成漿狀,送到沼氣廠在生物反應器中發酵,就可得到沼氣燃料或生物肥料。1噸食物殘渣可制造120—180立方米的沼氣。大多數沼氣用作環保汽車和公交車的燃料。
桑娜表示,2007年,全國9.5%的餐廳廚余以及2%的家庭廚余得到生化處理。“如果要進一步提高廚余垃圾的回收利用,稅收必須降低,不然沒人愿意嘗試。按照2008—2012年垃圾處理戰略計劃,希望至少35%的餐廳、蔬果店的食物殘渣,以及10%的家庭廚余能夠進行生化處理。我們的目標是到2015年,減少20%的食物浪費,這樣每年就能節省180億—280億瑞典克朗。”
誰生產,誰負責
1994年,瑞典政府提出了“生產者責任制”,法律規定生產者應在其產品上詳細說明產品被消費后的回收方式,消費者則有義務按照此說明對廢棄產品進行分類,并送到指定的回收處。這條法令適用于包裝、廢紙、汽車、輪胎等。生產商必須保證廢舊物品的收集、運輸、再利用和填埋處理的程序合法化,即必須以健康和環境保護為著眼點來處理廢舊物品。
以廢舊家用電子、電器產品回收為例。消費者在購買時已經支付了廢舊家用電子電器的處理費用,而處理廢舊家用電子電器所需要的產品基本信息和資料只有制造商才掌握,所以從道義上講,制造商們有義務將廢舊家用電子電器回收,它們對零配件的再利用也是最有發言權的。
對于沒有能力組建回收再利用體系的企業,瑞典成立了專門機構,如REPA(生產者責任制登記公司),使它們可以加入這些機構并交納會費,讓機構代為履行生產者責任制的義務。
瑞典的愛立信公司曾對廢棄手機進行過示范項目的研究。項目開始階段,40%的手機零售商店參加回收廢棄手機,其中92%的商店希望愛立信公司能加入手機回收系統。
愛立信公司的具體做法是先由零售商收集廢舊手機,然后經人工拆解分成6類,包括塑料、印刷電路板、顯示器、電池、電線和其他金屬部件,外包裝紙殼和使用手冊。回收后的塑料將作為建材用于生產高速公路的隔離墻。電路板中的汞、銅等金屬元素另由專業公司提取,有機物如環氧樹脂則轉化成燃料。顯示器在經過無害化處理后被填埋。電池將交給電池生產商,部分回用為原材料,部分賣給不銹鋼生產商。電線和金屬部件中的金屬將被提煉回收。外包裝紙殼和使用手冊等運送到城市集中供熱廠作為燃料。
垃圾的地下運動
在瑞典,我們看到了垃圾也可以從地下走。
哈馬比濱湖城坐落于斯德哥爾摩市東南處,是全球首座依照可持續環保概念打造而成的生態社區,也是世界上第一個完成碳排放量減半目標的社區。這個從上世紀80年代就開始改造規劃的城區曾是污染嚴重的工業集中區,如今處處綠意盎然,野鴨和水鳥在湖中嬉戲,野趣橫生。社區環境信息中心負責人艾瑞克介紹,哈馬比建有 “真空垃圾處理系統”,該系統的開發商是Envac公司。
所謂“真空垃圾收集系統”,就是在地下鋪設管道,連通各居民社區。你能看到的僅是突出地面的管道口,居民把垃圾投入管道口,地下管道以空氣為動力,將垃圾“吸”走,以70公里/小時的速度傳送到指定收集點。整個系統由電腦控制,可以提供每個單元的使用信息,記錄垃圾數量、種類以及使用時間,這樣每個用戶都可以進行單獨結賬。
Envac公司瑞典市場負責人向我們列舉這樣做的好處:避免地面垃圾收集車的使用,減少尾氣排放,減少了噪音,垃圾收集更加便捷,市容更加美觀……
萬一管道堵塞了怎么辦?Envac公司負責人笑笑:“嗯,的確不能排除這種情況。一般能投放進管道口的垃圾就能在管道中通過。我們也有一套監控系統,萬一出現堵塞,就會派專人到現場檢修,就像處理下水道堵塞一樣。”
摘自《新民周刊》2011年第22期 作者:邵樂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