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眼,
昨天,眾多來自基層的社區代表,和專業人士坐在一起,就一年來的推廣情況,以及如何更好地開展垃圾分類,暢所欲言。
實名制扔垃圾效果明顯
投放準確率達80%
說起垃圾分類,不得不提上城區湖濱街道。
去年4月,杭州剛剛開展垃圾分類試點工作不久,他們就首創了“垃圾實名制”舉措。試點家庭,每周可免費領取5只可降解的廚房垃圾袋,上面印有住戶地址。居民每天將廚房垃圾分類后,再裝入貼上住址標簽的垃圾袋中,按照設定的時間投放。
作為配套舉措,社區專門安排了一名衛生協管員和一名黨員志愿者,每天對投放垃圾進行檢查,現場評判打分,并實行積分有獎。分類投放正確率90%以上的,用綠色標志,積3分;正確率60%-90%的,用黃色標志,積2分;正確率60%以下的,用紅色標志,積1分。
分值每周統計,10分以上的住戶,除滿額免費配發垃圾袋外,每超出1分多送1只垃圾袋;7分以上的,滿額免費配發垃圾袋;6分以下的,將免費配發的垃圾袋減半發放。此外,當月積分滿80分的,給予垃圾桶、掃把等物品獎勵。
垃圾實名制一經推出,立即在杭州引起學習熱潮,大關街道翠玉社區緊隨其后推出了垃圾實名制。不僅如此,垃圾實名制在全國也引起廣泛影響,央視新聞頻道曾兩度報道過垃圾分類實名制。
從實際推廣效果看,實行了實名制后,垃圾分類的投放率和準確率都高了很多,居民也更有參與的熱情。湖濱街道分管副主任姚杰列舉了一組數據:推行了實名制的小區,垃圾分類投放準確率和分類準確率都能達到80%以上,而最近一期的抽檢結果顯示,杭州垃圾分類的平均投放準確率和分類準確率,分別是53.6%和60%。
“垃圾分類是一項長遠的工作,貴在堅持。要想老百姓一天做到位不大可能,必須穩步推進,而垃圾實名制,剛好解決了杭州市民的面子問題,通過公開、透明的參與方式,讓自己的行為變得更自覺。長此以往,垃圾分類后再扔,便會成為一種習慣。”
老年人普遍比年輕人做得好
說說年輕人,還嫌我們煩
邊麗君是蘭苑社區的書記,一年來,始終在致力于推進垃圾分類。
這一年來,有個印象,讓她記憶深刻。“老年人更配合,垃圾分類也更自覺。”
景榮社區主任非常贊同她的觀點,他舉了個例子,轄區都市楓林小區,屬于純物業的小區,年輕人多,租房的人多。“小區搞垃圾分類的宣傳,大多是老年人參加,志愿者也是老年人居多,從抽檢的情況看,垃圾分得比較好的,也都是老年人。”
這個話題,引起在座的社區代表普遍認同。“我們小區也是,退休老干部多,都很自覺,好像垃圾分不好,很難為情;年輕人就差一些,意識不夠,有時說多了,還嫌我們煩。”
杭州超50%小區已實現垃圾分類
持之以恒地分類下去吧
市城管辦負責人說,截止目前,杭州共有760個小區實現了垃圾分類,并且通過了專業部門的驗收。這個數字,占杭州小區總數的50%以上,去年年初定下的40%任務已超額完成。
讓參與者們最感動的是,垃圾分類推廣以來,市民的認同感和參與感逐步增強。一年來,有關垃圾分類的投訴幾乎為零,熟悉城管工作的人都知道,這個成績的取得并不容易。
盡管如此,還有一些亟待完善。比如,有社區代表提出,垃圾袋的設計和發放能否更合理一些,宣傳和推廣的方式,能否更靈活一些?
“垃圾分類和每個人都息息相關,環境的改變,最終提升的是我們自己的生活質量。所以,我們要少一些急功近利,多一些持之以恒。”青園小區主任的發言,博得陣陣掌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