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十二五”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提出在“十二五”末時爭取人均生活垃圾處理量控制在每天0.8千克左右,
垃圾為何難減量
“有朝一日我們的城市會成為‘垃圾中的小島’嗎?”夏希納代表憂心忡忡:上海經濟高速發展,城市化水平不斷加快,但是垃圾的產生量也呈現急劇上升的趨勢,2010年初步統計,每天產生生活垃圾就有2000噸。
上海“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的垃圾管理探索始于上世紀90年代中后期,由于管理中存在“重末端建設、輕源頭管理,重線條管理、輕合力推進,重行政管理、輕激勵政策,重專業管理、輕社會參與”等一系列問題,制約了“三化”的推進。
會診上述問題,徐鈞健代表認為,相關管理法規不健全和缺乏相應的評估、監督機制這三個原因使得目前垃圾分類工作效果很難保證。丁明代表認為“大部分社區垃圾還是混合投放,分類收集容器不全、分類標識不明顯、收集管理不規范,致使有害垃圾、玻璃、可回收物三種垃圾不足收運垃圾總量的3%。”
在夏希納代表看來,財政問題同樣造成“垃圾減量”之路梗阻,“如果垃圾減量后財政經費也減量,在市場經濟的情況下難以調動垃圾處置企業和居民的積極性。”
習慣為何難養成
市人大的一份調研顯示,目前上海大多數居民并不知道“垃圾減量化”這一名詞。而且居民普遍認為,垃圾分類的主要責任應該由政府承擔。但按《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規定,國家、生產者、銷售者與消費者都是垃圾分類回收利用與綜合處置的責任主體,只是在承擔責任的內容與階段上有所不同。
市婦聯的一份議案提出 “小區居民是生活垃圾投放的重要主體之一,建議將違反生活垃圾投放的居民,納入城管執法部門的管理范疇。同時,根據有物業管理的居住區、無物業管理的居住區、單位(企事業單位、學校、賓館等)、公共場所(飲食街等)四類標準,明確城市生活垃圾的責任人。”
明確主體才能明確責任。對此,厲明代表建議明確市民違反垃圾分類投放義務的處罰責任。另外,細化規定市民對于特定種類的垃圾應承擔不同的投放和處置義務。
市婦聯還建議,將垃圾分類和再生資源回收接軌,參與再生資源回收和垃圾分類的居民可獲得相應積分,并可憑積分兌換所需用品。丁明代表建議,把創建文明社區工作與垃圾減量工作結合起來考核。
管理為何難跟進
一些居民擔心,自己在家里把垃圾一袋袋分類投放到小區垃圾桶,但是后來發現環衛工人清運時不分類,所有垃圾被混裝上車,最后還是被混在一起填埋或者焚燒。垃圾分類涉及環衛管理、資源回收產業管理、環保監管、土地規劃、城管執法等多個部門,后續管理中一旦不同部門不能銜接,最后挫傷的是居民進行垃圾分類的積極性。一些代表委員指出,若要實現垃圾減量,不僅關乎市民素養,更要理清管理體制,使涉及垃圾處理的各相關部門能協調合作。
夏希納代表建議:“由市政府相關部門牽頭,成立由綠化和市容管理局,公安局,質量管理局,質量技術監督局,食品藥品監督局,衛生局,農委等相關政府職能部門組成餐廚垃圾監管聯席會議,進一步明確管理責任和管理區域,研究協調解決疑難問題,形成條塊結合的管理格局,將餐廚垃圾的管理納入各區縣政府的績效考核,作為指標之一。”
一些代表還建議,可以在政府行政機構和重要公共場所先行先試開展“減少垃圾、回收可利用資源推進活動”,設置“標志”設施,著力推動此項工作,實現“以點帶面”的社會效應。同時,制定和完善有關廢棄物處理以及清掃規定,制定相應配套的規范和建立健全相應的監督獎勵機制,以完善回收垃圾合理分流的工作流程,達到科學利用的目的。
百姓心聲
他們能做到,為何我們不行
浦東新區北蔡鎮居民 方怡
幾年前去韓國旅游時發現,他們的居民小區垃圾桶有二十幾個,分門別類,非常細致。而且他們的居民倒垃圾時,各式各樣的垃圾分得清清楚楚。廚余垃圾也有專門的垃圾桶收裝。而且居民倒垃圾時甚至會把一些垃圾簡單清理,以保持社區衛生。可是回到上海,很多小區就一個垃圾桶,大家把垃圾用塑料袋扎一扎就混在一起,有時甚至就扔在垃圾桶旁邊。垃圾減量,居民還大有可為。
在國外的街道上還有個感覺,垃圾箱實在太少了,原來垃圾處理是要收費的,大家出門時就帶一個袋子專門裝垃圾,回家后再處理。政府在引導上也有可為的空間,鼓勵和督促市民盡量減少垃圾的產生。
日前,市人大城建環保委、市綠化和市容管理局共同開展“促進上海生活垃圾‘三化’管理工作對策研究”,根據研究,本市居民生活垃圾有望形成“2種分類,3種收集”的科學分類模式。這一模式主要指居民日常生活垃圾按照 “廚余果皮、其他垃圾”2類投放。另外,日常收集、日產日清;特種垃圾定點投放,專項收集、定期收運;廢品從源頭納入廢品回收體系此3類收集。
由于本市目前面臨生活垃圾的剛性增長與垃圾處置能力間的矛盾,有關部門表示將建立以“家庭廚余果皮專項收集”為核心的社區管理模式。期間,對廚余果皮垃圾專項收集采用“以桶換桶”的收集方式和“生化機就地處理”、“集中資源化處置”的處理方式推進。同時,由物業或居委會組織一支以保潔員為主的分揀隊伍、以及一支屬地化的垃圾分類指導員志愿者隊伍。該項工作將在上海部分小區先行試點,試點成熟后在全市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