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垃圾處理是個公共話題,
我擔心三部委的政策正式出臺后,各地會紛紛打來報告哭窮。要知道,城市發展中,最緊張的就是土地,誰會傻到去進行垃圾填埋,占地方又帶不來GDP。但實際上,在目前各地簡單操作的實踐下,不管是焚燒還是填埋,都沒有很好解決垃圾處理問題,更沒有解決再次污染問題,而焚燒帶來的環保壓力可能更大。
自2008年,國家環?偩指某蓢噎h保部,公眾充滿期待,希望能借此把弱勢變成強勢,真正在經濟發展和環保中找到平衡點。此前的“環保風暴”一次次刮過,可各地并不買賬,該排污的照樣排,觸目驚心的繼續觸目驚心。我們這個向來對環境和氣候極為依賴的農業國,在工業高速發展的同時,這些年陷入了環境高危狀態——單位GDP能耗是發達國家的8到10倍,污染是發達國家的30倍。
而這一次,在處理垃圾的問題上,三部委的整個措施,一如環保部此前的其他措施,一個字——軟。用詞分別是“合理選擇”、“積極開展”、“鼓勵”、“可采用”。
垃圾處理有沒有可借鑒的好辦法呢?近的,如世博臺北案例館,展示了臺北這十幾年推廣“垃圾零掩埋”的努力,垃圾每年處理量下降到只有原來的2%,今年底將實現“垃圾零排放”。遠的,看看馬德里,建有大型垃圾綜合處理廠。為讓每一種垃圾都能充分再利用,下面還建造有機垃圾堆肥廠、生物制沼氣生產廠、塑料處理廠等8種垃圾處理點。大件垃圾政府上門收,各個家庭也會在源頭就分好類。而這些,需要的是前期資金大投入和對公眾的宣傳教育,當各地花大把錢去爭莫名其妙的故里時,為什么不把錢花在把垃圾處理得更好上?
1989年修訂的《環境保護法》,已被架空20多年。我們太需要一部能約束政府行為的環保法,能真正實現“一票否決”,對官員的環?己酥赜贕DP的考核。唯有法律如此堅硬,唯有讓公眾都主動分類、減少污染,我們的后代才能看到藍天綠水,才有真正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