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橹最新亚洲地址在线播放/狠狠色 综合色区/极品丝袜高跟91极品系列/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

天天潔環保網
 
中國綠色經濟發展戰略路徑
 
來源:瞭望        發稿時間:2010-05-13 10:50:35        發稿編輯:影子
  《瞭望》文章:中國綠色發展戰略路徑

  只有大力發展綠色經濟,

才能有效突破資源環境瓶頸制約,在經濟社會長遠發展中占據主動和有利位置

  文/張曉強

  伴隨著對傳統工業化和城市化模式所存在問題的不斷質疑,綠色理念的提出已經有五十多年。這是人類對自身生產、生活方式的反省。

  1962年,美國人卡遜發表了《寂靜的春天》,對傳統工業文明造成環境破壞作了反思,引起各界對環境保護的重視。1972年,羅馬俱樂部發表了《增長的極限》,對西方工業化國家高消耗、高污染的增長模式的可持續性提出了嚴重質疑。

  但在當時,綠色理念主要集中在污染的末端治理方面。1987年,世界環境和發展委員會發表《我們共同的未來》,強調通過新資源的開發和有效利用,提高現有資源的利用效率,同時降低污染排放;1989年,英國環境經濟學家皮爾斯等人在《綠色經濟藍圖》中首次提出了綠色經濟的概念,強調通過對資源環境產品和服務進行適當的估價,實現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統一,從而實現可持續發展。

  近兩年,在實現經濟復蘇和應對氣候變化的雙重壓力下,美國、歐盟、日本、韓國紛紛提出了綠色發展戰略,實施“綠色新政”,綠色經濟發展迅速,代表著國際經濟發展的新趨勢。我國同樣在作出發展戰略抉擇。

  選擇綠色發展的現實需求

  破解我國資源環境約束的必然要求。當前,我國正處在工業化、城市化高速發展的階段。根據國際經驗,這一過程需要消耗大量的資源能源;只有人均收入達到一萬美元左右,人均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增速才會放緩,最后保持穩定或略有下降。我國資源總量雖然比較豐富,但人均資源占有量低,水資源、耕地人均擁有量僅分別為世界平均水平的28%、43%,石油、天然氣人均儲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0%。同時,工業廢水、廢氣和固體廢棄物排放量保持較高的增長,給生態環境造成很大壓力。主要江河湖泊水質惡化;水土流失、荒漠化嚴重;大規模礦產資源開采造成土地沉陷,水位下降,植被破壞,等等;由于環境問題造成的損害群眾健康問題時有發生。

  擴大內需的必然要求。國際金融危機之后,全球經濟結構面臨著重大而深刻的調整,我國經濟增長高度依賴國際市場、投資率偏高、消費率偏低的格局必將難以持續,這就要求我們努力開拓國內市場,擴大內需,增強抵御國際市場風險的能力。以節能環保產業為例,從國際經驗看,日本在上世紀70年代,節能環保投資約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33%左右,不僅有助于解決經濟起飛階段的資源環境問題,而且有效拉動了經濟增長。我國節能環保產業市場廣闊,2008年總產值即達1.55萬億元,就業人數達3700多萬人。據保守估計,未來三年,節能環保產業總產值可以翻一番。

  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提高國際競爭力的必然要求。當前,世界主要國家紛紛把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節能環保作為新一輪產業發展的重點,搶占未來經濟發展制高點。與傳統產業相比,我國在若干新技術領域與發達國家的差距較小。如新能源,我國初步形成規模較大、體系相對完善的新能源產業,加上廣闊的市場前景,可望形成與發達國家相比具有成本優勢、與發展中國家相比具有技術優勢的獨特競爭力。大力發展綠色經濟,可以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在國際經濟技術競爭中贏得主動。

  應對氣候變化的必然要求。我國政府高度重視應對氣候變化問題,制定并實施了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并承諾到202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的比重達到15%左右。要實現這一目標,必須大力調整經濟結構和能源結構,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使經濟發展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使經濟變“綠”。

  五個產業著力點

  綠色經濟以傳統產業升級改造為支撐,以發展綠色新興產業為導向,在保持經濟穩定增長的同時,促進技術創新,創造就業機會,降低經濟社會發展對資源能源的消耗及對生態環境的負面影響。

  一是傳統產業升級改造。加強資源節約、環境保護技術的研發和引進消化,對重點行業、重點企業、重點項目以及重點工藝流程進行技術改造,提高資源生產效率,控制污染物和溫室氣體排放。制定更加嚴格的環境、安全、能耗、水耗、資源綜合利用技術標準,嚴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工業規模。依法關閉一批浪費資源、污染環境和不具備安全生產的落后產能。采用信息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

  二是節能產業。據測算,我國技術可行、經濟合理的節能潛力超過4億噸標準煤,可帶動上萬億元投資。推動節能產業發展,一要加大節能關鍵和共性技術、裝備與部件研發和攻關力度,重點攻克低品位余熱發電、高效節能電機、高性能隔熱材料、中低濃度瓦斯利用等量大面廣的節能技術和裝備。二要采取財政、稅收等措施,促進成熟的技術、裝備和產品的推廣應用,繼續實施“十大重點節能工程”、“節能產品惠民工程”等。三要創新機制,大力發展節能服務產業。

  三是資源綜合利用產業。我國累計堆存工業固體廢棄物近70億噸,大量的廢舊資源沒有得到回收利用,隨著蓄積量的不斷增加,產業發展空間很大。一要組織開展共伴生礦產資源和大宗固體廢物綜合利用、“城市礦產”餐廚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秸稈綜合利用等循環經濟重點工程。二要大力推動再制造產業發展。三要加強再生資源回收體系建設,盡快建設完善以城市社區和鄉村分類回收站和專業回收為基礎、集散市場為核心、分類加工為目的的“三位一體”再生資源回收體系。四要推動再生資源國際大循環,增強國際再生資源的獲取能力。

  四是新能源產業。新能源具有低碳清潔的特點,目前幾乎供應著世界電力的1/5。其中風能發電正以每年30%的速度增長,太陽能增速超過40%,有關機構預計,到2050年清潔能源占一次能源結構的比重將達到32.2%。我國新能源發展潛力巨大,每年可再生能源資源可獲得量達73億噸標準煤,而現在開發量不足5000萬噸標準煤,提升空間巨大。近年來,我國新能源快速發展。太陽能集熱面積居世界首位;2009年風電裝機容量突破2000萬千瓦,已居世界第二位,在建規模達到1000萬千瓦;在建百萬千瓦級的核電機組已達19臺;國內第一個兆瓦級大型太陽能光伏發電示范項目已經開展。生物質能利用也得到了較快發展。

  五是環保產業。研究表明,環保投資對GDP的投資乘數約為1.4,預計“十二五”期間環保投資約為3.1萬億元,增加GDP約為4.34萬億元。一要加強水環境保護。加快城鎮污水處理廠及配套管網建設,推進重點領域水污染防治,推動嚴重缺水城鎮污水再生利用設施建設;二要加強大氣環境保護。深入推進燃煤電廠脫硫設施建設,加快推進重點耗能行業二氧化硫綜合整治;加快實施燃煤電廠和機動車氮氧化物控制示范工程;實施城市空氣清潔行動計劃;三要加強固體廢棄物處理設施建設。加快城鎮生活垃圾處理設施建設,推動垃圾焚燒發電場建設,大力推進污泥無害化處置和醫療廢物及危險廢物處理設施建設,加強重金屬污染綜合治理。

  此外,綠色經濟還包括大力發展電子技術、生物、航空航天、新材料、海洋等戰略性新興產業。

  發展綠色經濟的政策措施

  完善政策體系,健全激勵機制。進一步推進資源性產品價格改革,落實好成品油價格和稅費改革方案,完善天然氣價格形成機制。繼續實行差別電價、脫硫電價、煤層氣發電電價附加、余熱余壓發電上網等政策,完善可再生能源發電電價管理和費用分攤機制。落實健全污水垃圾處理費征收和使用管理,提高重金屬污染物排污費繳納標準。推進建立生態環境補償機制。完善礦產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加大稅收、金融對綠色經濟的支持力度。

  加強規劃指導,落實工作責任。我國“十一五”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規劃綱要中首次將節能減排作為約束性指標列入規劃,確定了多項節能減排、環境保護重大工程及淘汰落后產能目標,并實行了嚴格的節能減排分省考核制度。通過各方面的共同努力,2006~2009年,我國單位GDP能耗已累計降低14.38%,二氧化硫、化學需氧量排放量分別下降13.14%和9.66%。實踐證明,制定科學全面,針對性、操作性強的規劃,符合我國國情,取得了明顯成效。同時,在編制“十二五”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規劃綱要時,要把發展綠色經濟作為重要內容加以突出。進一步明確指導思想、發展目標、主要措施。同時,要抓緊研究編制“十二五”以至更長時期的發展綠色經濟、節能減排、生態環保、發展新能源等專項中長期規劃。在實際工作中要進一步明確各級政府在節能減排等方面的責任、考核評價體系,加大監督檢查力度,使各項工作落到實處。

  突出自主創新,強化科技支撐。加強技術創新體系和能力建設,突破核心關鍵技術瓶頸,保護知識產權。在提高能效、煤炭清潔利用、污染綜合治理、新能源、生物、航空航天、新材料等領域,攻克一批關鍵和共性技術。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示范,加大先進成果和技術的推廣應用。積極引進、消化、吸收國際先進技術。

  加大資金投入,實施重點工程。加大各級財政對綠色經濟的支持力度,加快推進“十大節能工程”、資源循環利用工程、大規模環保治理工程建設,支持水電、核能、風能、太陽能等加快發展,大力推廣高效節能環保產品,推行清潔生產和技術改造,積極構建綠色建筑、綠色交通體系,形成對綠色經濟最直接、最有效的需求拉動。

  完善服務體系,優化市場環境。推廣合同能源管理新機制,探索多種實現模式。鼓勵BOT等多種建設營運模式。開展煙氣脫硫特許經營試點,規范城鎮污水垃圾處理特許經營。完善準入標準,打破地方保護,為企業創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

  加強宣傳教育,倡導綠色消費。加強資源環境國情教育,倡導綠色消費、適度消費理念。積極推行能效、環境標識制度,提高消費者綠色消費力。

  發展綠色經濟既是一場攻堅戰,也是一場持久戰。要把發展綠色經濟作為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發展方式的重要抓手,促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作者為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