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遭嚴重高溫干旱,最高氣溫逼近50℃;持續罕見寒流暴雪凍結“北半球”;近40年來最嚴重高溫干旱引發俄羅斯森林大火;熱浪席卷北半球多國;強風暴“辛加”橫掃歐洲;大范圍泥石流奪烏干達百條人命;嚴重雪崩肆虐亞洲中南部;近81年來最嚴重暴雨洪澇致巴基斯坦1800人死亡;強臺風“鲇魚”橫行東南亞;巴西里約熱內盧大暴雨創新記錄。
中國剛剛度過極端天氣事件極為頻繁的2010年。
放眼全球,極端天氣正在各地攻城略地。南半球的澳大利亞正遭受“200年一遇”的大洪災;目前巴西已有超過800人在洪水和泥石流中喪生;斯里蘭卡有36萬人因洪水無家可歸;日本、韓國出現數十年來的最低溫。
極端天氣洶涌而至,人類正面臨著來自大自然的新挑戰。面對考驗,氣象界、科學界做好了應對準備沒?
極端天氣發力
2010年是有記錄最熱一年
2010年是有記錄以來最潮濕、最熱的一年,共有18個國家出現史上最高溫,而歐洲和澳大利亞的一些地區則經歷了異常寒冷的一年。
細捋去年的異常天氣事件,很多人肯定還記得:西南地區特大干旱、暴雨頻襲華南江南、海南遭遇罕見降水、強降水引發舟曲泥石流……
廣州“5·7”特大暴雨依然歷歷在目。去年5月6日至7日,廣州市在3個小時內降下了213.1毫米的暴雨。在那一周內,三場暴雨接踵而至,一周降雨量高達440毫米,相當于廣州年降雨量的1/4,沖破廣州市百年紀錄。“影響范圍之廣、降水強度之強、持續時間之長,為歷史罕見。”廣東省氣象臺首席預報員林良勛這樣評價。
“2010年氣候影響綜合評價為較差年景。”省氣象局提供的報告顯示,據不完全統計,去年廣東各種氣象災害造成全省直接經濟損失約142億元、死亡145人、失蹤41人。其中,對廣東影響最大的天氣是強臺風“凡亞比”。
去年9月21日起,“凡亞比”席卷廣東大部分地區,給粵西等地造成了嚴重的泥石流災害,導致超過百萬人受災,上百人死亡或失蹤;倒塌房屋1.6萬間;受災農作物面積66.4千公頃;直接經濟損失超過50億元。
華南地區的情況是全國的一個縮影。日前公布的《2010年中國氣候公報》顯示,2010年我國年降水量681毫米,比常年偏多11.1%,為1961年以來第二多,年暴雨天數比常年偏多21.5%,年平均氣溫較常年偏高0.7攝氏度。“2010年我國極端高溫和強降水事件發生之頻繁、強度之強、范圍之廣歷史罕見,是本世紀以來我國氣候最異常的一年!”
事實上,極端天氣在過去一年席卷全球。印度遭遇嚴重高溫干旱,最高氣溫逼近50℃;近40年來最嚴重高溫干旱引發俄羅斯森林大火;近81年來最嚴重暴雨洪澇致巴基斯坦近1800人死亡……
本月20日,世界氣象組織發表公報指出,“2010年是有記錄以來最熱的一年!”
世界氣象組織提供的統計數據顯示,2010年全球平均氣溫比1961年到1990年間的平均氣溫高出了0.53℃,專家將2010年、2005年和1998年共同列為全球有記錄以來最熱的年份(前者比后兩者分別高出0.01℃和0.02℃),同時2001年到2010年也成為有記錄以來最熱的10年。
大量的極端天氣成為2010年的顯著特點。2010年是有記錄以來最潮濕、最熱的一年,共有18個國家出現史上最高溫。世界氣象組織還表示,2010年非洲大部分地區、亞洲南部和西部以及北極地區的氣溫都高于往年,很多地方都刷新了最高溫度記錄,而歐洲和澳大利亞的一些地區則經歷了異常寒冷的一年。
世界氣象組織專家阿斯拉爾說,計算機仿真研究顯示,隨著全球氣候變暖,今后極端天氣現象的發生將更頻繁,且強度更大,影響地區更廣,例如以往100年才出現一次的熱浪,可能變為20年出現一次。到了本世紀末,2003年歐洲夏季極端炎熱,可能不再顯得很特別。
“近幾年來,全球極端天氣呈現出來的特點是,發生的頻率越來越高,突破(有記錄以來)的極值也越來越大。”中科院地球化學研究所研究員匡耀求指出。
據他分析,這種極值的不斷突破是雙向的,即最高氣溫可能會越來越高,最低氣溫可能會越來越低。“人們會感覺夏天的時候特別熱,冬天的時候特別冷,而不只是向一個方向變化。”
全球變暖作祟?
有專家稱禍首是“拉尼娜”
全球氣候變暖與極端天氣事件增加之間肯定存在某種聯系,但現在還沒有充分的證據。
但對于極端天氣頻發的原因,全球科學界幾乎莫衷一是。
出于嚴謹,鮮有科學家會對目前極端天氣頻發的具體深層次原因妄下定論。因為氣候研究是一門統計科學,只有5到10年內不斷重復,才能有定論。面對頻發的氣候災難,氣象界顯然倍感壓力。但對于其成因以及預測,氣象界還是一籌莫展。相比圈外學者,氣象專家更為忌諱回答極端天氣頻發成因等問題。
“極端天氣事件增加是事實,但它的成因是一個世界性難題,目前還沒有定論。氣象界是沒法給出確切答案的!”面對南方日報記者的追問,廣東省氣象臺首席預報員林良勛坦陳。
在分析2010年我國天氣氣候異常的原因時,國家氣候中心主任宋連春就曾表示,氣候是受大氣、海洋、冰雪、陸地和巖石等圈層影響的復雜系統。2010年我國天氣氣候異常與氣候系統各圈層的異常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密切相關。
對于最近南半球澳大利亞、巴西等多國爆發的洪水、泥石流災害,很多專家認為,罪魁禍首是拉尼娜現象。拉尼娜是指赤道太平洋東部和中部海面溫度持續異常偏冷的現象(與厄爾尼諾現象正好相反),意為“小女孩”(圣女嬰),也稱為“反厄爾尼諾”或“冷事件”。
匡耀求介紹“厄爾尼諾”與“拉尼娜”現象經常交替發生。從氣象統計來看,它們往往跟干旱、洪災聯系在一起。去年中國發生的西南大旱,就很可能是受到厄爾尼諾現象的影響。在“厄爾尼諾”消失后“拉尼娜”在去年7月開始逐漸形成。
不過在氣象專家看來,它們能夠影響氣候變化,但其影響主要集中在環太平洋地區,并不能完全作為解釋全球極端氣候事件頻發的原因。
從目前來看,認為極端天氣事件頻發是由全球變暖所導致的學者占多數。但對于其中機理,目前整個科學界尚無令人信服的成果和結論。
宋連春也認為,全球氣候變暖是極端事件增多、增強的大背景。近百年的全球氣候變暖不僅表現在氣溫升高,也表現在氣溫變率加大,極端天氣氣候事件趨多、趨強。過去幾十年一遇的極端事件更為頻繁地出現,不僅會出現高溫、熱浪,極端冷事件也會出現,寒冷地區暴風雪的強度和頻率增加,溫暖地區暴風雪強度也會增加。
全球氣候變暖導致極端天氣事件頻發?在廣東省氣象局首席專家杜堯東看來,這個命題既不能被證明,也不能被證偽。“全球氣候變暖與極端天氣事件增加之間肯定存在某種聯系,但現在還沒有充分的證據。”
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影響也正從某些極端氣候事件反饋過來,這被視為自然對人類的懲罰。
極端天氣就像“壞小子”考驗各國政府
世界氣象組織專家阿斯拉爾表示,早在1990年,氣候模型已經預測到:在一個變暖的地球上將會出現更強和更頻繁的極端氣象事件。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的首份評估報告稱,高溫事件的出現頻率在未來將更頻密,寒冷事件在當時預計出現頻率會降低。空氣流動的不斷變化和它覆蓋范圍的改變所帶來的影響也有所涉及,但是報告認為難以預測。
事實上,極端天氣就像是一個個調皮搗蛋的“壞小子”,不僅在廣東、在中國,就是在全球,目前也對此基本束手無策。
林良勛分析,異常天氣分兩種:漸進性天氣和突發性天氣。前者指的是一個累積過程所產生的,比如去年氣溫走低,使廣東氣溫比歷史上常年同期偏低3℃—4℃,還有干旱形成等。后者則指的是短時間產生的強烈天氣,比如臺風、強暴雨等。
“對于漸進性極端天氣,我們會有一個觀察時期,在發生過程中會對其進行統計和監測,能夠適時提供一些預測、預報和預警。”林良勛說,但對于后者,氣象預報部門目前還難以準確預測。
從某個角度說,人類發展史就是一部對人類征服自然過程的歷史,隨著人類科技水平的進步,自然似乎正在逐步被馴服,但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影響也正從某些極端氣候事件反饋過來,這被視為自然對人類的懲罰。人與自然的關系正在被重新定位。
在這一新的歷史歷程中,包括氣象學家在內的全球科學家自然不能坐視不理。
作為領銜廣東氣象預報領域的知名專家,林良勛表示,氣象界要從全球氣候變化當中去捕捉一些可能會發生極端氣候事件的信號,比如在拉尼娜年和厄爾尼諾年會發生什么樣的氣候變化,還有青藏高原氣溫的變化、北極冰蓋厚度和面積的變化,對人類有什么影響。通過這些研究,“去找一些前期信號,然后盡早提前發現極端天氣發生的可能”。
其次是做好預報預警工作,通過氣象監測,在事件發生臨近時向公眾社會提供決策,包括如何去面對這種極端氣候事件,不僅要防風防雨,還要防泥石流、山體滑坡等次生災害。
“氣候和氣候變化問題越來越成為一個非常重要的全球性問題。”宋連春表示,盡管氣候變化是逐步的、漸進的,但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影響卻是突然的、急劇的,極端氣候給人類造成的影響是深遠的,人類社會必須承擔“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采取緊急行動,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
●南方日報記者 黃應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