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橹最新亚洲地址在线播放/狠狠色 综合色区/极品丝袜高跟91极品系列/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

天天潔環保網
 
中國化纖產業贏得空前大發展
 
來源:中國紡織報        發稿時間:2010-08-20 10:57:28        發稿編輯:幻境
  “十一五”期間,中國化纖產業圍繞“技術進步、產業升級、環境友好、循環經濟”四個方面,團結一致,開拓創新,提前、超額完成了《化纖工業“十一五”發展指導意見》中的各項指標。尤其是在全球金融危機的巨大沖擊下,化纖產業率先復蘇,恢復較快增長,顯示出強大的抗風險能力和國際競爭力。

  中國化纖工業協會會長鄭植藝總結認為,從國內市場上看,化纖產業為紡織行業及其他工業提供了大量優質、低成本、品種豐富的原料,化纖占紡織用纖維的比重進一步提升,在新興材料領域的影響力逐步增強。在國際分工方面,中國化纖產業的地位更加重要,尤其是規模化集成創新技術的突飛猛進,使中國在世界大宗化纖品種領域占據了主導地位。總體來講,“十一五”化纖工業的發展為中國從化纖生產大國向技術強國轉變打下了堅實基礎。

  自主創新取得突出成就

  “‘十一五’期間我國化纖產業在自主創新方面達到歷史最高水平,創造效益達到最好水平。”鄭植藝指出,一方面自主創新使行業規模化效應進一步體現,另一方面自主創新使行業差別化水平迅速提升。

  目前,國內企業聚酯最大單線產能已達到1200噸/日(年產40萬噸),達到世界領先水平;錦綸聚合工程技術進步明顯,可達到單線設計產能8萬~10萬噸/年。規模化集成創新使生產成本不斷降低,在節能降耗上發揮了重要作用。

  2009年,化纖差別化率達到43%,提前完成“十一五”末達到40%的目標,預計2010年可達47%,2011年可達51%。目前,行業差別化技術正向個性化制造的方向發展。與規模化相比,個性化制造更能體現品牌效應,滿足多元化需求,因此今后將在更廣范圍、更多品種上開發差別化纖維。

  高新技術纖維的開發作為自主創新的典型工程和推動化纖產業發展的重要任務,在“十一五”期間取得了突出成就,尤其是碳纖維、高強高模聚乙烯、芳綸1313、聚苯硫醚纖維等高性能纖維材料已經向工業化大生產階段邁進。在這個過程中,科技部、發改委、中科院,以及各地企業和科研院所都做了大量艱苦的基礎工作。2007年,中國化纖協會配合國家有關部門實施高新技術纖維國債專項,有利地促進了科研成果向產業化、工業化轉變。到2011年底,隨著相關項目的基本完成,行業在高新技術纖維方面將實現“三個初步”——初具規模、初上水平、初步滿足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發展的需求。

  總結行業協會推動高新技術纖維發展的各項工作,鄭植藝提出了三個要點:一是抓好由研發到產業化的轉段工作;二是注重產業化、產學研、產業鏈的協同發展;三是借鑒發達國家的經驗,組建高新技術纖維產業化“國家隊”,在國際合作空間十分有限的情況下,最大限度地整合國內有效資源,引導行業迅速取得突破。

  節能減排超額完成目標

  技術進步在促進行業實現巨大經濟效益的同時,也為處于資源、能源、環境多重壓力下的化纖產業發展找到了突圍的路徑。2009年中國化纖協會組織編寫了《中國化纖行業發展與環境保護》白皮書,用翔實的數據證明了我國化纖行業在節能減排方面的突出成績。

  預計到2010年底,化纖行業將會超額完成《化纖工業“十一五”發展指導意見》中的各項約束性指標。根據保守預測,在節能方面,2010年化纖噸纖維能耗將降到516.8千克標煤,比2005年下降30%左右;噸纖維用水量為11.4噸,比2005年下降40.3%。在減排方面,2010年工業固體廢棄物利用率將達到98%,2005年僅為60%;噸纖維廢水排放將減少到10噸,比2005年減少37.5%;噸纖維COD排放為39.3千克,比2005年減少12.8%。在廢氣排放的四項主要污染物中,二氧化硫和粉塵減排效果理想,2010年噸纖維排放量將分別比2005年下降52.2%和63.1%,排放總量分別下降21.1%和38.7%;二硫化碳和硫化氫在單位排放量上降低明顯,分別下降29.7%和29.5%,但在排放總量上與預期目標還有一定差距。對此,行業已經高度關注,正在加緊推廣新一代技術工程項目。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經過“十一五”的發展,粘膠纖維行業成功地向世人證明了它不是“兩高一資”產業,而是循環經濟的典型產業。即使是在引發爭議的環保問題上,粘膠行業也用事實證明污染完全可以治理,并逐步由終端治理向過程監控和清潔生產轉變。

  同時,利用廢棄聚酯瓶片等材料生產再生纖維的工作進步明顯。如棉型、多維、中空等再生滌綸短纖維已成為棉紡、家紡原料的重要補充;再生滌綸長絲在拉舍爾毛毯等產品的應用上已具備了較強競爭力。鄭植藝表示,“十二五”期間,行業將繼續提升循環經濟的價值,著重推進滌綸資源的再生循環利用,實現真正的大循環。

  結構調整充分考慮現狀

  從“九五”開始,化纖產業就出現了向大企業集中、向民營企業集中、向東部地區集中的三大趨勢。到“十一五”期間,這種趨勢表現得更加充分。

  目前,行業內14家產能在40萬噸以上的世界級大型化纖企業,產能合計占全國的31%,經濟效益占40%以上;民營企業產能所占比例接近70%,14家大型企業中有11家是民營和外資企業;東部化纖產能繼續集聚,已占全國的90%。

  鄭植藝指出,這種狀況符合現階段化纖工業的特點及發展要求。一方面,化纖工業以石化產品為原料,沿江、沿海的原料供應格局決定了企業在東部地區集中;另一方面,東部地區的大量紡織產業集群為化纖業提供了重要市場。

  目前,國家正在加快推進紡織產業向中西部地區轉移,但影響化纖產業轉移的因素較多。鄭植藝分析指出,從根本上講,產業轉移必須考量市場和成本兩個因素。在市場方面,化纖產業不僅要考慮紡織產業的轉移,還要考慮新材料產業的分布,因為化纖應用范圍已經從紡織領域拓寬到多個新興領域;在成本方面,要綜合考慮勞動力、能源、原料等各種因素和條件,進而選擇最佳布局。

  正是基于這種考慮,化纖協會積極引導具備條件的相關企業探索“走出去”的路徑。“十一五”期間,化纖行業在產品出口方面保持良好勢頭,對巴西、印度、巴基斯坦等國家的技術輸出成果頗豐,在資本輸出方面也取得了階段性進展。“十二五”時期,行業將在更大范圍內推進技術、資本輸出,實施“走出去”戰略。

  還有一個可喜的轉變是,在國家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號召下,結合實際情況,化纖行業近兩年提出了發展生物質纖維及生化原料的思路,這一思路在今年第四屆中國生物產業大會上得到廣泛認同。“雖然還處于起步階段,但發展空間巨大,對于中國乃至世界化纖產業改變嚴重依賴石油資源的現狀具有戰略意義。”鄭植藝對此很有信心。

  “走出危機靠刺激,走向繁榮靠創新。”鄭植藝指出,立足“十一五”打下的堅實基礎,在競爭激烈的“十二五”時期,中國化纖產業發展的總體思路就是兩點:一是自主創新繼續突破,二是發展方式加快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