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料袋的確給我們生活帶來了方便,但是這一時的方便卻帶來長久的危害。塑料袋有什么危害呢?
塑料袋回收價值較低,在使用過程中除了散落在城市街道、旅游區、水體中、公路和鐵路兩側造成“視覺污染”污染外,它還存在著潛在的危害。塑料結構穩定,不易被天然微生物菌降解,在自然環境中長期不分離。這就意味著廢塑料垃圾如不加以回收,將在環境中變成污染物永久存在并不斷累積,會對環境造成極大危害。
其一,影響農業發展。廢塑料制品混在土壤中不斷累積,會影響農作物吸收養分和水分,導致農作物減產。
其二,對動物生存構成威脅。拋棄在陸地上或水體中的廢塑料制品,被動物當作食物吞入,導致動物死亡。去年青海湖畔有20戶牧民共有近千只羊因此致死,經濟損失約30多萬元。羊喜歡吃塑料袋中夾裹著的油性殘留物,卻常常連塑料袋一起吃下去了,由于吃下的塑料長時間滯留胃中難以消化,這些羊的胃被擠滿了,再也不能吃東西,最后只能被活活餓死。這樣的事在動物園、牧區、農村、海洋中屢見不鮮。
其三,廢塑料隨垃圾填埋不僅會占用大量土地,而且被占用的土地長期得不到恢復,影響土地的可持續利用。進入生活垃圾中的廢塑料制品如果將其填埋,200年的時間不降解。
“白色污染”如此“來勢洶洶”,怎樣才能減少并且治理“白色污染”呢?
業內人士認為,環保是一項長期、復雜的任務,需要全社會廣泛參與,現在離真正杜絕“白色污染”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禁白”,不但要加大環保公益宣傳的投入,提高居民的環保意識,而科研單位也要抓緊研發無污染的新型包裝袋,尋找環保替代品,并建立回收機制。 盡快制定頒布國家防治“白色污染”的有關法規,明確生產者、銷售者和消費者回收利用廢舊塑料包裝物的義務和法律責任。制定適當的經濟政策,建立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消除“白色污染”的良性運作機制。 運用經濟手段,鼓勵和促進廢舊塑料包裝物的“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節約和綜合利用資源,防治“白色污染”,保護生態環境。 只有多管齊下,白色污染問題才有望得以根本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