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經濟正在被越來越多的國家視為未來經濟增長點,而紡織行業也一直是綠色經濟的擁躉者與實踐者。最近,我們就低碳經濟的諸多問題專訪了陳冬梅主任。
記者:目前,不少企業都熱衷于發展“低碳經濟”,但往往停留在概念層面,比如紡織行業有的企業一直僅僅在做節能減排,企業究竟應該怎樣去理解發展“低碳經濟”?
陳冬梅:紡織行業現在作為國家低碳發展規劃中的重要行業,節能減排應該算是主流了,但是現在企業做節能減排工作還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比如,有可能只是關注了能耗的情況,而在整體布局上不會特別細致徹底,很多時候尤其是行政命令成分很高的企業,自身的節能減排意識比較弱,工程完成后,通過外部專家做完節能報告就結束了,工程可能會形成非常短、平、快的減排效應,但這只能是一時的效果。
企業在節能減排項目工程完成后還需要一定的診斷,通過診斷得到具體的建議,比如說在采購原材料的時候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導致生產的產品碳元素多還是少;在內部的生產工藝過程中,需要注意哪些關鍵的步驟或者部件;還需要有相應的系統收集到重要的數據信息,根據這些相關信息,管理層每年都能夠推舊陳新,并且考慮是否可以往下走,走到它的供應鏈中。
記者:發展低碳經濟對紡織企業在國際貿易市場上的發展將產生哪些影響?
陳冬梅:出口在紡織行業中的占比很高,歐美國家現在非常重視焦炭含量,紡織行業想要進入其市場,肯定不能回避,現在的碳稅等政策廣泛適用于出口產品,產品的碳基數需要相關數據,如果企業沒有這樣的數據,就不符合標準。
全球貿易中原來是以傾銷和反傾銷來作為貿易應戰方式,現在碳標準可能冠冕堂皇地成為貿易自由流動的工具,要想保持行業增長以及在國際市場上的位置,紡織行業尤其要注意碳成分的含量,現在企業做了很多節能減排工作,但是,要對其進行一些轉化,比如請清潔外部的專家把能源的消耗包括過程中的監控,按照碳足跡的標準和流程來做轉換,舉個簡單的例子:在生產出來的T恤衫上面貼個標簽,說明這件t恤衫生產過程中總共消耗了零點幾噸的碳,如果能出現這樣的數據就是對行業低碳發展作了很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