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機加速行業整合
金融危機爆發后,許多人預言棉紡設備企業以及與之相配套的器材企業的日子都不會好過,事實也的確如此。2008年國內細紗機銷售從2007年以前每年的1000萬錠,一下跌到600多萬錠,2009年銷售大約500多萬錠。但是,以羅拉稱霸國內市場的同和紡機公司并沒有受此影響,公司不但沒有一分錢貸款,還積累了充足的資金優勢,利用金融危機這一特殊時期,一方面潛心開發第二代、第三代羅拉產品,一方面將后來發展起來的搖架、緊密紡產品進一步做精做細。2009年,公司在羅拉銷售繼續占據國內頭把交椅的同時,銷售緊密紡50萬錠,實現利潤超過2000萬元。公司總經理崔桂生說:“金融危機是對同和公司實力的檢驗,讓人欣慰的是,我們不僅順利通過了這次檢驗,而且危機的歷煉讓企業變得更加強大。”
無錫絲普蘭噴氣織機制造有限公司在金融危機剛爆發時也曾經歷過短暫的產品銷售危機,但是訂單很快便逐漸恢復,2009年公司銷售噴氣織機200多臺。"能夠在金融危機中活下來的紡織企業都是真正具有核心競爭力的企業,而這些企業購買的設備一定是自動化程度高、效率高的設備。這讓我們更加堅信5年前公司挑戰技術含量最高的噴氣織機的選擇是正確的。"面對金融危機,公司總經理丁超英表現得非常淡定,“絲普蘭的設備已經在織布企業中建立起穩定的地位,今后我們要把噴氣織機向更廣泛的應用領域拓展。”
經過金融危機的洗禮,一批實力強勁的紡機企業脫穎而出,但也有相當一部分缺乏核心競爭力的企業無奈地關門離開。浙江一家紡機企業2008年之前銷售一直不錯,但是金融危機來臨后迅速倒下。該企業老總經過深刻反思后認為,盡管這幾年市場不錯,但是企業產品技術含量不高,利潤很低,而利潤低又導致企業不可能拿出資金用于技術創新。這樣惡性循環的結果就是市場一有風吹草動,企業就難逃一劫。
在談及一些大的紡機企業在這場金融危機中舉步維艱時,中國紡織機械器材工業協會理事長高勇認為,這些企業往往做得很大,但做得不強、不專、不精,生存能力及抗危機能力非常有限。這些企業必須認真考慮今后的出路,要利用這次調整的機會實現徹底的改變。對于全行業來講,金融危機將淘汰掉一大批粗放型企業,催生一批真正具有規模和實力的大企業,提升整個行業的綜合競爭實力,是一次加速行業整合的好機會。
調整轉型的出路在哪兒
近年來伴隨著紡織工業的迅速發展,中國紡織機械行業也借勢發展,使我國成為全球最大的紡織機械制造國。但我國紡機企業規模普遍偏小,產品的技術含量偏低。目前,中國紡機市場上國產設備的數量占到80%,但銷售額所占比例不足50%.2009年前11月,紡機行業實現利潤總額24.51億元,毛利率只有15.23%;虧損企業虧損額高達6.76億元,虧損面為17.57%.
顯然,金融危機讓紡機行業自身存在的產品技術含量不高、贏利能力不強的弊端暴露無遺,全行業調整轉型勢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