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措并舉挖掘內需潛力
日本毛織是以生產學生校服、時尚類服裝面料以及毛線類產品為主的企業,目前該公司的經營正處于苦苦支撐的狀態。公司生產學生校服的工廠位于岐阜的印南工廠,擁有40000種花色供客戶選擇,僅深藍色系列產品就有8000種。由于龐大的產品品種,以及與服裝生產廠家保持的緊密合作關系,工廠在學生入學前要按照每個人的尺寸來定制和提供校服面料的生產。這種接單和加工機制在國外幾乎是很少存在的。
今年,日本毛織將把這一體制引進到有著時尚類服裝面料基地之稱的一宮工廠,這對日本毛織來說是一個不小的挑戰。作為生產世界質量領先的羊毛面料加工廠的一宮,為了在市場上穩步生存和發展,正加緊提高新材料的開發速度,突破女裝、男裝、西裝、商務用工作服等產品種類的界限,并加強產品研發力度,進一步開拓歐美市場。
內外棉的生產加工分公司Naigai Textile也根據自身特點發揮大型紡織企業所不具備的靈活性,為有需求的客戶提供小單、短生產周期的服務。最初,他們將最小訂貨量設為500公斤,經過調整產品線,現在已經可以滿足100公斤~200公斤的超小量訂單。在與客戶的接洽中完成與工廠的訂單確認,對那些工期在1周左右的訂單,保證在洽談當天就可以與客戶確定交貨時間。
去年年底,內外棉的生產規模從28000錠削減到24000錠,并加大了對品種更換的靈活應變性。他們表示:“無論什么紗線我們都能做,總之,要讓自己成為客戶最強大的支持和供應商,就要嘗試做別人做不了的訂單或加工。”積極順應市場變化,調整經營策略,是內外棉能夠經受住市場變化的嚴峻考驗,并且生存下來的原因所在。
因時而變調整市場布局
東海染工計劃5月底將名古屋工廠的織物印染業務并入浜松工廠。目前,東海染工的印染加工價格比同業者中高出一半,主要以特殊產品的小單印染加工為主。對于東海染工來說,3色800米的訂單是家常便飯。在應變市場變化的初期,小單生產的經營體制完全不能保證正常的生產運行,企業也處于入不敷出的狀態。
最初,東海染工將前、后期工序以及工廠工人與生產單色面料的工廠浜松合并。由于當時市場狀況十分嚴峻,如果合并后到2011年之前企業經營狀況不能有所改觀,東海染工將面臨關門停業。八代芳明社長說:“當時,作為企業不被國內市場所需要的感覺非常強烈。同時,客戶在泰國、印度尼西亞建廠的情況也非常多,這對我們的經營都造成了不利影響。”
在當前的市場狀況下,東海染工面臨著面料生產向海外轉移的市場變革,作為日本本土印染廠,如何生存下去是他們不得不面對和迫待解決的難題。與此同時,東海染工開始關注對品質、交貨時間要求嚴格,但訂單數量小的日本國內客戶。這類客戶的訂單產品由于從數量、人工費與面料成本等方面考慮都無法在境外進行印染加工,而泰國、印度尼西亞等以代工為主的境外生產基地也無法滿足其對工藝與品質的要求。東海染工通過滿足這部分客戶的需求,在市場變化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