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紡織行業來說,這無疑是個歷史機遇。這個機遇一方面來自于金融危機下的產業調整振興,另一方面則來自于企業的自主創新。產業調整進程決定了機遇出現的時機,創新水平則決定了我們把握機遇的能力。不過,僅僅抓住一個機遇是不夠的,紡織行業還要借此機遇真正站到一個新平臺上,實現由紡織大國向強國的轉變。這就需要紡織行業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大力推動經濟進入創新驅動、內生增長的發展軌道。溫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確定了2010年我國經濟發展的兩大主題,一是繼續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二是調結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筆者認為,這就是對紡織行業發展方向的最佳注解。
對于調結構這場歷史重頭戲,國家已經明確提出要大力發展新興戰略性產業。新興戰略性產業的標準有三:一是掌握關鍵核心技術;二是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三是具有資源消耗低、帶動系數大、就業機會多、綜合效益好的產業特征。其中,掌握關鍵核心技術和自主創新能力被視為新興戰略性產業的首要條件。紡織工業是我國的基礎和傳統產業,能否在自主創新上取得突破是結構調整的關鍵。
紡織行業調結構的重頭戲能否唱好,傳統產業能否搭上新興戰略性產業的快車,紡織強國的目標能否如期實現,關鍵不僅在于政府能否“推一把”,還在于紡織服裝企業如何作為,在于紡織服裝企業能否真正地從外延式增長轉向內生式增長,從接單加工轉向創新驅動。因此,國家制訂的加快紡織行業調整、推進結構優化的具體方案中明確提出:繼續拓寬紡織產品應用領域,大力發展醫用、汽車用、建筑和過濾材料等產業用紡織品,培育紡織新的增長點,大力開發碳纖維、芳綸、經編等新興戰略性紡織高科技材料。事實證明,傳統的紡織在新興戰略性產業領域大有可為。
當然,自主核心技術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獲得的,自主創新能力更不是喊口號就能提高的。現在,中國紡織工業走出了一條自己的創新道路,即“海納百川、本土消化、自主創新”的產業發展模式。紡織工業要調結構,建設創新型產業,需要更多有自主創新意識和能力的企業,加快以現代科技改造傳統產業的步伐,以自有技術與自主創新的雙輪驅動,帶動產業創新和升級,實現由紡織大國向強國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