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玻璃交投無門,消費者扔得心痛、利用者收得辛苦、環衛部門感到頭痛。
當下上海地區的廢品回收店,對葡萄酒瓶、蜂蜜瓶、果醬瓶、鹽水瓶、化妝品瓶等廢玻璃制品一概拒收,有些回收店現在連啤酒瓶、黃酒瓶也不收了。消費者因為交投無門(社區分類垃圾箱又大多名存實亡了),只能忍痛將其與有機廚余物等“垃圾”一起扔進垃圾筒里,再由清運車輛壓縮并混裝混運(或再經過壓縮站中轉)至垃圾焚燒廠(不在焚燒廠服務區里的則直接運至填埋場),在焚燒或填埋前,在十分惡劣的作業環境中,或自動分選或人工分揀出夾在里面的玻璃制品,再經清洗、粉碎后送至有關廠家回爐,收得非常辛苦。由于廢玻璃會損壞垃圾焚燒爐的爐膽,混在垃圾里的廢玻璃令環衛部門倍感頭痛,在今年6月份最近一次垃圾分類調查中,還作了再三強調。
二、癥結粗析
為什么會出現上述廢玻璃交投無門、消費者扔得痛心、利用者收得辛苦、環衛部門感到頭痛的怪現象呢?愚以為,癥結就在被嚴重扭曲的回收價格體系上,就在廢玻璃的利用價值與交換價格的嚴重背離之中!
其一,我們的生產商、經銷商幾乎沒有回收的責任和壓力,反正成本早已分攤給消費者了,以瓶裝啤酒為例,每只啤酒瓶的成本為0.5~0.9元。
其二,忽略了社會對于每噸廢玻璃回爐利用所節約的1200元的利用價值,亦即廢玻璃的交換價格之所在(用玻璃粒當生產原料,玻璃廠可每噸節約 682公斤石英砂、 216公斤純堿、 214公斤石灰石、 53公斤長石粉、 1000公斤標準煤和 400多度電,折合降低成本 980元;由于廢玻璃既不可降解也無法焚燒,如果僅僅將其作為垃圾填埋的話,則上海目前每噸的處理成本高達 300元,其占用土地資源和破壞土壤結構所帶來的環境損失更是無法估量(1))。
其三,市場人為地抑制了已具有商品屬性的廢玻璃的交換價格。由于市場上廢玻璃回收價沒能“與時俱進”,至今還停留在幾十年前的每公斤0.03~0.05元水平上,再加上不易運輸,也難怪收廢人因為無利可圖而拒收。
三、為發展循環經濟打造廢玻璃回收平臺
節能減排、發展循環經濟需要一個完全市場化的廢玻璃回收平臺。憑借這個平臺,生產商可以穩定地回收使用自己的產品包裝以降低生產成本(啤酒生產廠每添置一只新瓶成本為5角到9角,而回收空瓶只需2角到3角,所以廠家非常希望回收利用空酒瓶(2));消費者可以方便地投售廢玻璃制品以節約開支;環衛部門可以因為得到源頭分流而不再為夾在垃圾里的廢玻璃頭痛;社會則由此而節約了許多能源、資源和寶貴的填埋用地。
如何打造這樣一個市場化的廢玻璃回收平臺呢?
首先,建議大幅度提高廢玻璃的回收價格,這是盤活整條回收鏈的關鍵,相信只要有了合適的回收價格,廢玻璃(制品)就一定會像塑料可樂瓶那樣得到充分的回收,至于所需費用,因為實現源頭分流減少重復運輸、分揀、清洗、填埋而節省的開支,就可以解決一大部分。
其次,建議在現有的全市廢品回收網絡(包括網上收廢)基礎上,再引入社區、賣場、玻璃店等新的回收載體,建立一個全市聯網的電話/網絡預約、上門回收的調度平臺,以方便消費者投售。只要有利可圖,市場就會自然地形成一條回收鏈。
據統計,廢玻璃約占生活垃圾總量的5%,則上海每年就有30萬噸廢玻璃可資回收利用。為使廢玻璃回收平臺得以正常運行,具體操作時還可以:
1、政府有關部門可根據國家即將頒發的《循環經濟法》,制訂一些有助于廢玻璃回收的剛性規定,如廢玻璃的分類標準、回收要求;通過回收網絡實時發布廢玻璃的回收指導價格;責成生產商、經銷商以押金等形式有效回收可以循環使用的玻璃(瓶)包裝。
2、生產商必須根據規定,在各自的玻璃制品的規定部位打上“可循環使用”、“可資源化利用”及“所用材質”等標識編碼,方便消費者分類投售,方便回收人員按質論價。
3、消費者對所投售的玻璃制品要自覺做到分類和整潔。
4、特制一種專門用于回收廢玻璃的箱、袋,方便回收人員按照利用方向和利用要求對所回收的廢玻璃進行打包,以解決廢玻璃不易運送的難題。
4、建立專業物流公司,利用發達的通信網絡及時將各個網點回收到的經過分類處理的、按規定(容器)要求打包的廢玻璃,直接運送至約定的廠家循環使用或產業鏈下游的綜合利用加工廠,以解決回收點場地有限的矛盾。(來源:互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