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上,殷瑞鈺代表課題研究組作了“新一代鋼鐵制造流程”的專題報告,對推廣這一流程的必要性、可行性及前景展望做了論述。
殷瑞鈺分析認為,當前,中國鋼鐵工業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挑戰:2020年我國要實現GDP翻兩番,鋼鐵材料仍然是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必選材料,在我國實現工業化的進程中,鋼鐵材料市場需求將進一步增長,鋼鐵工業還有較大的發展空間。但是,我國資源、能源不足,環境負荷沉重,以及運輸能力和設施不足這三大制約因素,又嚴重影響我國鋼鐵工業的可持續發展和競爭力的提高。因此,我國發展鋼鐵工業的戰略思路應主要包括以下幾點:一是用較低的GDP鋼產量完成我國的工業化進程;二是用較低的資源、能源消耗生產出我國工業化所必需的最低鋼產量;三是以發展板帶材集成技術為載體,建立新一代鋼鐵制造流程;四是鋼產量的增加不以增加環境負荷為代價。
根據上述戰略思路,課題組提出的新一代鋼鐵制造流程的理念如下:通過自主創新和集成,利用現有的先進技術、優化的“界面”技術和新開發的先進工藝與裝備,實現鋼鐵制造流程在技術結構上的準連續化、連續化、緊湊化和產品的系列化與專業化;而且新流程應具有冶金材料制造、能源轉換(發電、大容量制氫或二甲醚等、社會大宗廢棄物資源化三大功能,從而構筑起鋼鐵行業與社會的新型相互依存關系,逐步使鋼鐵工業成為循環經濟社會中的重要一環。
要實現以上戰略目標,需要凝練集成一批重大關鍵共性技術,并實現有序突破。這些技術主要包括:新一代板帶材制造工藝流程、裝備設計、信息控制和產品開發的成套技術,共性平臺技術和若干前沿技術。
更具體地說,前者主要包括高效、低成本、潔凈鋼流程集成技術, 300萬噸級薄板坯連鑄、連軋流程自主開發設計、制造的集成技術,以及大型冷、熱薄板連機及涂鍍層、深加工流程的自主設計、制造的集成技術和制成流層優化集成、多維物質流運行與信息化、智能化控制技術。。共性平臺技術則包括高比例非粘結性煤煉焦工藝,大型鏈篦機回轉窯生產球團技術,新一代鋼鐵材料實用技術,高爐綜合強化技術,能源高效利用、轉換與。回收的集成技術,綜合節水技術,以及電爐高效冶煉與節能技術等。若干前沿技術則主要包括熔融還原一近終形連鑄集成技術,以及鐵一煤鋼鐵制造流程與新型大容量氫一二甲醚制取技術等。
殷瑞鈺指出,要通過下列途徑,使新一代鋼鐵制造流程早日變為現實:一是在對引進技術深度消化吸收的基礎上,自主集成創新,盡快實現板帶材生產工藝、設計、裝備的自主化和促進現有鋼廠流程結構調整與優化;二是在某些具備條件的領域和發展階段,加強關鍵技術創新和系統集成,實現跨越式發展,新一代鋼鐵制造流程中的一批工藝課題應結合企業的重大工程項目進行,以促進盡早實現產業化;三是在若干關鍵技術領域和若干發展前沿,通過引進和開放式自主集成,形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能力;四是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相結合的研發機制;五是需要政府的政策引導和必要的研發投入。
“新一代鋼鐵流程”的建設構想,是受國務院科技發展戰略領導小組的委托,由中國工程院院長徐匡迪領導并直接參與,中國工程院殷瑞鈺、張壽榮、陳先霖、陸鐘武、余永富、干勇等院士及有關專家參加的制造業專題組下鋼鐵科技發展戰略的研究成果之一。該成果集中了我國鋼鐵工業幾代人智慧的結晶并得到了有關領導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