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產品升級換代越來越快,人們淘汰更新電子產品的頻率也越來越高,電子垃圾中,汞、鉻、鉛等對人類和環境都有著強烈影響。然而,長期以來,電子垃圾從生產、消費到流通領域都處于無序狀態。4月1日,國家環保部發布的《廢棄電器電子產品處理污染控制技術規范》開始正式實施,這一新規能否使電子垃圾拆解步入正規化?目前江蘇專業電子垃圾處理企業生存狀態如何?非正規的"游擊隊"能否就此順利退市?記者進行了多方采訪。
大量電子垃圾流入小作坊
"高價回收硒鼓、墨盒、舊電腦"、"MP3、復印機、打字機回收"……在南京珠江路電子一條街,經常會看到有人舉著這樣的廣告牌坐在路邊。
"我們看型號和新舊給錢,一般一個墨盒30-50元,舊手機20-80元,生意還不錯。"一個回收者透露,他們將收到的舊貨賣給二道販子,一般都能賺個20元差價。而在許多居民小區里,"回收舊家電"的喊聲也不絕于耳;在網上,這類回收信息就更多了,回收價格通常比街頭"游擊隊"更高。
經"游擊隊"流通的電子廢物命運如何?業內人士透露,以舊彩電為例,若圖像清晰,經過簡單除塵、清洗后就又出現在二手電器市場柜臺上。"手機、電腦等經過翻新后出售,價格能翻好幾倍。"據介紹,許多城市近郊有一些手工拆解的"小作坊"提取元器件的有用金屬后,大量殘余部分被當作普通生活垃圾扔進垃圾堆。
正規回收企業"吃不飽"
2004年成立的江蘇首家廢舊家電回收企業南京環務資源再生科技有限公司副經理彭濤無奈地告訴記者,目前公司的年處理電子廢棄物能力為3000噸,但經常面臨收不到原料的尷尬。
彭濤分析,許多回收家電的"游擊隊",對舊家電進行拆裝翻新銷售,剩余不能處理的零件直接填埋,電視和電腦中的陰極射線管,電路板中的鉛、鉻、鎘、汞等元素,不經過無害化處理會嚴重影響環境。與"游擊隊"相比,他們企業無害化處理不僅成本高,而且收益也很小。
"一臺29英寸的彩電,個體戶回收價格能在兩三百元,而我們考慮到處理成本,回收價最多只能有五六十元!"彭濤說,因為回收價格競爭不過小商小販,城市居民每年淘汰的舊家電絕大部分都被走街串巷的二道販子收走了。
"現在公司的業務主要來自政府機關、大型企事業單位和一些環保意識較高的外資企業,但這個回收的量不及公司實際處理能力的1/3。"彭濤說。
據介紹,目前江蘇從事電子垃圾回收分解的相關企業有200-300家,而真正被環保部門列入電子廢物拆解利用處置企業名錄的只有十幾家,這十幾家"正規軍"同樣面臨"無米之炊"的尷尬。
新規作用積極但還不夠
"國家對專業電子廢棄物收集企業要求很高,企業必須獲得相應資質,產生的廢棄物須無害化處理,因此投入和運營成本不小。而'游擊隊'走街串巷收集,則近乎零成本。'正規軍'要打敗'游擊隊'期待相關法律法規的建立,從源頭上控制電子垃圾的流向。"江蘇省環保廳固廢中心有關負責人表示。
環境保護部此次發布實施《規范》,就廢棄電器電子產品的收集、運輸、貯存、拆解、處理、管理等方面提出了具體、可操作的要求,為廢棄電器電子產品處理企業及政府主管部門提供了規范的指令。記者注意到,該《規范》中提到禁止露天焚燒,禁止使用沖天爐、簡易反射爐等設備和簡易酸浸工藝處理廢棄電器電子產品等,明確指出要淘汰落后處理工藝。
中國再生資源回收利用協會張宇平博士指出,《規范》的出臺對于電器電子廢棄物處理行業的發展具有積極作用,但還不夠,從行業長遠發展來看,在技術支持、加強監管、落實補貼等方面,政策上尚待完善。目前,國內廢棄電器電子產品拆解處理行業利潤較低,現有技術又不夠成熟,主管部門應該對有資質的拆解企業給予一定補貼或獎勵。與此同時,公安、環保、消防、城管、工商等部門也應加入到規范收廢行業發展的行列中來,加大管理力度。